首頁>專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加快構建現代學科體系 顯著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和水平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也強調,“要堅持以科技創新需求為牽引,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高人才自主培養水平和質量。”這些都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院校和優勢學科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關鍵聯結點和集中交匯處,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引領者。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一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推進高水平教育開放。二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等。三是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
當前,我國已建成了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一批大學和眾多學科已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學位授予制度、學科專業體系和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人才培養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適應度明顯增強。高等教育的比較優勢正由大規模知識傳授向多方位能力培養轉變,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興起為標志,以創新人才所需的知識體系、思維能力和素質結構等為目標導向,高校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和模式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高等教育的價值觀正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業素養、創造意識得到加強,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產業建設的人才培養需求。
同時,面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使命新要求,我國高等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例如,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人才培養結構亟待優化,有些高校一味貪大求全,工科專業理科化,行業大學綜合化,造成教育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和學科布局的結構性失衡。重點產業急需緊缺人才供給不足,難以滿足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需求,尤其是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智能制造、新能源、工業互聯網、智慧農業等領域,亟須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和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職業類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相對滯后,傳統靜態化的學科發展模式和學科產業匹配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產業發展對技術創新和高層次專業人才的需求。
以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指向,高校人才培養既要應對當前急需、直面大國博弈的科教挑戰,更要著眼長遠、培養未來滿足強國建設的創新人才。要把握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立足中國特色教育根基,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深化科教融匯、產教融合,不斷提升人才自主培養的能力和水平。要通過優化學科設置和專業布局,著力構建現代學科體系,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培養符合未來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第一,增強大國自信,建設面向未來的優勢學科群。扎根中國大地,瞄準世界第一方陣,突出一流學科的國家戰略科教力量定位,統籌優化學科布局,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開發,形成優勢與特色、傳統與新興、應用與基礎、綜合與交叉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現代學科體系。一是圍繞重大科技問題和重大工程領域組建學科群,主干學科引領發展、輻射帶動,相關學科緊密協同、匯聚發展。二是圍繞現代產業體系,瞄準新質生產力培育和未來產業需求,強化高校學科專業前瞻性布局,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加快現代產業學院建設。三是加快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優化自身科教布局,厚實學科基礎,推動培育新興學科生長點。四是立足國內領先、國際前沿的一流學科,加快培育國際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實現重大科技突破,搶占未來制高點;依托國內前列、有國際影響的重點學科,圍繞主干領域方向,強化特色,提升優勢,打造新的學科增長點。
第二,聚焦時代需求,探索教科產協同發展新范式。學科建設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支撐現代化建設需求,推進教科產融合發展,解決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產業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一是要創新育人模式,依托一流學科和優勢學科,在科技前沿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在產業一線培養高技能大國工匠,面向人民健康培育高水平醫師。持續實施強基計劃和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吸引最優秀的學生投身于基礎學科和前沿學科。面向現代產業和未來產業,深化產教融合體制機制改革,構建世界水平的工程師培養體系。二是以科技創新和產業需求為支撐,加快優化高校人才培養結構,進一步擴大研究生層次特別是博士生教育規模,全面構建“本-碩-博”貫通人才培養模式,有序擴大專業碩士和專業博士招生規模。三是推動構建跨學校、跨學科人才聯合培養模式,以解決重大科技和工程問題為牽引,對課程、教材、師資、平臺、基地等資源整合重組,提升教科產協同效能和育人水平。四是加強青年教師梯隊建設,創設國際化高端科研平臺和學術生態,鼓勵探索科學“無人區”,挑戰學術前沿問題,攻克“卡脖子”科技難題。
第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新型人才培養質量。推動科教范式創新,改變科教工作形態,形成新的知識生產和知識傳授格局,推動學科發展和育人水平的迭代升級。一是優化學科專業培養方案,突出知識、素質、能力并重,著重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實現學科專業內涵的不斷深化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二是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重構教學內容、革新課程體系、抓好教材建設,加強前沿融合的專業課程建設及產教融合的實踐基地建設,構建高質量一體化教育教學體系。三是突出質量和效能,建立知識結構完備、方式方法先進的教學模式,推動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構建信息化智能化的現代課程體系,實現優質教學資源開放共享,建立“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教育教學新體系和人才培養新模式;進一步探索構建人類教師與智能系統共存共教的多元化教學實踐新場域,形成“人機協同”的現代教學系統及新型育人模式。
第四,堅持發展導向,推動學科專業整體升級改造。一是基于學科建設內涵與發展規律,構建精確識別、分類評估的學科評估指標體系及數字化估測模型,重點考察學科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師資隊伍建設、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綜合績效,考察學科在提高科教創新水平、解決關鍵科技問題、推進人才自主培養方面的改革舉措。二是加強學科適應性評估和動態調整,健全學科專業預警、限招、退出機制,以及相應的績效獎懲政策和撥款調節辦法,重點支撐現代產業急需、成績貢獻突出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及前沿學科。三是有序下放高校辦學自主權,探索構建學科自主發展機制,充分發揮高校及學科在科教創新與人才培養方面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形成一流學科與特色學科協同發展的學術生態,更好地支撐高質量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第五,保持戰略定力,構建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一是堅持全球視野和追求卓越的人才培養理念,科學研判發達國家對外關系及學術交流的新政策,依托我國日益提升的高校科教實力與水平,精準實施教育、科技、人才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頂尖科研機構的實質性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助推構建國際化科教創新平臺和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二是深化中外優質教育模式互學互鑒,以我為主創新聯合辦學體制機制,選派優秀學生、青年教師、學術帶頭人等赴國外高水平大學、機構訪學交流,積極推動優秀研究生公派留學,加大高校優秀畢業生到國際組織實習任職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構建國內國際協同育人模式,重點培養和造就一批植根于中國文化、具有戰略眼光和國際競爭力、能夠把握科教發展趨勢和支撐國家戰略需求的學術領軍人才、青年骨干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 曹衛星)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