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政協人語
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奮力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篇章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聚焦建設美麗中國”作為“七個聚焦”之一,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為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
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要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契機和根本動力,從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四個領域堅持推進革新,形成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統一。
堅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為生態文明建設夯實物質底座。脫離發展談生態文明建設無疑是本末倒置,只有抓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生態文明建設才不是“空中樓閣”。堅持經濟體制改革,一是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嚴把準入關,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的項目盲目上馬;二是要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和綠色環保產業,提升生產力的含“綠”量;三是要進一步落實企業作為社會生產和污染排放的“雙主體”責任,以技術創新推動傳統工藝、技術和裝備的升級,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效益好的企業發展新模式。
堅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為高質量發展筑牢體制基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建設是主線,一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法治化,協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改革,形成涵蓋憲法、生態法典、部門法和區域生態環境法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二要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標準基準建設,建立健全國家環境基準體系,為精準治污和科學治污提供有力支撐;三要進一步抓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行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等。
堅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育弘揚中國特色生態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價值引領和精神動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一是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文化產業和產品因其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等優勢和特點,天然具備綠色低碳屬性;二是充分挖掘和傳承中華傳統優秀生態文化,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固本節用”等中華傳統生態智慧,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基石;三是大力推動文化創新,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加快形成生態文化空間體系,豐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形式。
堅持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倡導形成綠色生活方式,走好美麗中國建設的群眾路線。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就是要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治理理念和實踐的創新,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一是積極培育綠色低碳生活理念,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眾化傳播,通過開展全國生態日、世界環境日等主題宣傳活動,引導人民群眾樹立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踐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二是廣泛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積極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創建行動。不斷完善綠色生活的相關政策和管理制度,推動綠色生活不斷發展。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歷史不會辜負實干者。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堅強領導下,進一步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領域的改革,助推生態文明建設走深走實,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奮力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的篇章。
(作者潘碧靈系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民進湖南省委會主委、湘潭大學校長)
編輯:閆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