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4年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 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發言摘登>委員發言
全國政協委員盧建軍:建立企業主導產教深度融合環境 切實提升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
當前高校高層次卓越工程人才培養還存在一些難點堵點問題:
一是工程化培養環境不足。工程化人才培養主要靠“先學校后企業”的兩段式培養,未實現選題立題、全鏈條研發到考核評價的全過程“雙導師”協同育人。校企合作長期以來大多還停留在“甲乙雙方、一紙合同、一個項目、一筆經費”的傳統模式上,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地位還不夠突出,高校通常也沒有深刻領會到“企業主導”的內涵和重要意義所在,沒有形成深度融合。
二是“雙導師”協同育人機制不暢。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是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反復迭代的過程,大學導師和企業導師分段指導,沒有形成“科學家+工程師”在聯合選題、協同攻關、全鏈條創新中培養人才。
三是人才培養評價標準單一。要回答好科技成果“評什么、誰來評、怎么評、怎么用”,關鍵在“怎么用”的落實。破“四唯”的關鍵在立新標,現行學位論文評價標準不適用于工程人才培養,存在與學術型人才同質化評價、缺乏多樣研究成果認定、企業參與度低、成果轉化應用評價不夠等問題。
為此,建議:
出臺政策鼓勵企業和一流大學建立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政策,落實“四個主體”(企業作為技術創新決策的主體、研發投入的主體、科研組織的主體、成果轉化的主體),單列工程博士指標,校企建立聯合專家庫,制定工程碩博士評價指標,替代傳統論文評價體系,并開展試點探索工作。
一是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工程化培養環境。校企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構建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解決好“企業主導什么、怎么主導,校企融合什么、在哪融合、怎么深度融合”的問題。一流大學與領軍企業建立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由企業作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主體,在大學校園或附近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創新聯合體,按照“雙管理、雙首席、雙導師”機制管理運行,在校區內產教深度融合環境中建立校企“雙導師”“導師組”制,構建“企業出題、校企共同凝練課題、揭榜掛帥領題、師生共同答題、校企共同評價”的工程人才培養機制。打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創新鏈條,在重大科研任務攻關的過程中和有組織科研的環境中培養創新人才。
二是改革工程人才培養評價體系。破“四唯”關鍵在立新標,完善適應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新型畢業評價標準,把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作為專業實踐環節的重要考核內容,允許用技術迭代、成果轉化、產品創新、產品設計等代替傳統學位論文。(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