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4年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 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發言摘登>委員發言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郵電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徐坤:以人工智能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范式改革
人工智能時代,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關鍵要有人才支撐,這就要求教育必須主動變革。可以說,今天的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再一次進入了新的“前沿探索區”。從學生“學”的角度,要探索推動傳統知識能力培養向未來創造能力培養的轉變之策。從教師“教”的角度,要探索推動傳統教學觀念向未來教學理念轉變之道。
“人工智能+教育”將推動千人一面的傳統培養范式向千人千面的個性培養范式轉變,這對教育資源的整合與智能技術的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在以人工智能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范式改革實踐中還存在短板:一是以需求為導向的“人工智能+教育”資源整合還不夠、應用場景還不足,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能力還不強。二是教師隊伍數字素養與“人工智能+教育”實踐需求還不匹配,智能教學范式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有待加強。
為此,建議:
以平臺體系變革聚合力。整合政府、教育、產業等力量,探索打造集智慧教育應用、產教供需對接、科教實訓實踐、創教開源服務等功能的智教大模型創新平臺,引導基礎算力、行業數據和大模型資源在教育領域“開花結果”,更好支撐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創意成果孵化和綜合素質提升,打破“學科院墻”的封閉育人環境,構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科創沉浸體驗式、資源自主調度式和全時在線學伴式的人才培養數字生態。
以課程體系變革強能力。一方面,加快建設集基礎理論、綜合素養、前沿拓展、實踐實訓等模塊為一體的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體系,增強學生在智能環境中的適應力和創造力。另一方面,要創新知識教學模式,探索以“微課程”“微專業”為代表的“最小知識單元”建設,為原有大體量人才培養方案“松綁減負”,打造更加靈活、因材施教的輕量化教學組織模式。
以育人觀念變革增動力。實施人工智能賦能教師隊伍建設專項行動,將人工智能素養和應用能力培訓納入教師培訓體系,增強教師運用智能技術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的能力。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典型應用試點與推廣,引導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并加強人工智能應用,培養高階育人能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人工智能倫理教育和科技向上向善教育,深化思想價值引領。
以評價機制變革激活力。以工程人才培養改革為切入點,發揮人工智能在數據分析與模型決策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突出學生工程能力培養與產業實際發展需求間的匹配性,加快開展卓越工程人才能力模型建設。同時,發揮能力模型對人才培養評價范式變革的反哺作用,以全過程教學數據采集、整合分析,助力教情、學情評價實時反饋,引導學生個性學習、教師精準施教。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