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理響中國·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四川
在這里,川渝有分界,“榮隆”是一家!
2023年春季,四川省內江市遭遇嚴重旱情,該市隆昌市石燕橋鎮三合村的數百畝稻田,無法按時插秧,農戶一年的收成面臨巨大威脅。
引水灌溉是抗旱保收的最好辦法,但水從哪里來,三合村村民犯了難。
三合村位于內榮農高區先行區核心區,該園區地處四川省內江市隆昌市和重慶市榮昌區兩地交界。三合村屬于隆昌市石燕橋鎮,灌溉取水最便捷、成本最低的方式是從重慶榮昌區的李家溝水庫鋪設管道引水。
“跨村引水都有難度,更別說跨地區、跨省份了!”隆昌市石燕橋鎮黨委書記方從煒對記者說。
此事得到內江市政協主席康俊、榮昌區政協主席趙天智高度重視。兩位主席很快率兩地政協委員就園區內灌溉引水、基層治理等問題開展調研。2023年5月8日,一場以“內榮農高區先行區核心區農業生產用水問題”為議題的協商會召開,兩地部分政協委員,榮昌區水務局、隆昌市水利局等部門負責人以及兩地群眾代表等協商達成了“石燕橋鎮從李家溝水庫鋪設引水管道引水”等一致意見。4天后,新鋪設的管道正式通水,有效灌溉三合村的稻田,三合村村民們臉上的愁云散開了。
2024年6月19日,“理響中國·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記者團來到內榮農高區先行區,方從煒向記者介紹了內榮農高區先行區委員工作室運用“渝事好商量?有事來協商”協商平臺助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典型案例。
“大家看,我左手邊就是三合村,主要發展稻漁產業;右手邊是普陀村,發展稻蝦產業。兩個村分屬四川和重慶,目前正在‘攜手’發展稻魚稻蝦、油茶和生豬產業。”站在川渝“分界線”上,方從煒介紹說。
記者站在石燕橋鎮三合村綜合服務中心門前廣場上,舉目遠眺,柏油馬路蜿蜒起伏宛如一條黑色緞帶,白墻灰瓦民居宅院錯落有致,綠油油的稻田、郁郁蔥蔥的樹林正煥發著勃勃生機,一幅美妙生動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榮昌繁榮昌盛、隆昌興隆昌盛。‘榮隆’二昌,本來是一家。”方從煒介紹,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奮力建設內榮農高區,打造川渝合作新高地,已成為兩地共識。
如今,地緣相近的兩地日益走向深度融合。“渝事好商量·有事來協商”協商平臺成為兩地群眾交口稱贊的“能商量事兒的地方”。
隆昌市政協提案委主任,曾任石燕橋鎮黨委副書記、政協聯系組組長的李娟介紹,為了更好地服務川渝協同發展戰略,自2023年2月起,榮昌區政協和隆昌市政協共建“渝事好商量·有事來協商”內榮農高區先行區協商室。
“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地方便是內榮農高區園區綜合服務中心,是川渝兩地共建的以農業農村為主的平臺,‘渝事好商量·有事來協商’內榮農高區先行區協商室就以此為‘陣地’,發揮政協協商力量,解決民生難題。”李娟告訴記者。
這個平臺究竟能商量啥?
“對癥開方!”隆昌市政協委員、稻蝦養殖戶譚光勝的回答簡單干脆。
稻田紅螺螄大量繁殖、青苔難清……這些稻蝦養殖普遍難解的問題曾經一度“愁壞”了兩地養殖戶。
今年4月,一場“雙昌稻蝦綜合種養技術培訓交流會”在內榮農高區先行區綜合服務中心舉行,部分榮昌區、隆昌市政協委員,榮昌區農業農村委部門負責人、養殖戶代表及“渝事好商量·有事來協商”內榮農高區先行區協商室協商議事會成員參加。
“通過這個協商平臺,能為大家做更多的實事,還能學到很多非常實用的養殖技術,同時將自己的經驗技術傳授給其他人,讓大家能有更多的收入,內心挺滿足!”譚光勝開心地說。
“目前,協商室已開展聯合調研5場次、聯合協商3場次,協商建言川渝邊界治理,聯動相關街道組織群防群治、秸稈禁燒巡查、治安巡邏36次,協力解決跨域矛盾糾紛7起,川渝毗鄰政協聯系合作更加緊密……通過協商交流園區共治共管共用事宜,逐步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工作格局。”李娟介紹說。
“去年,兩地政協組織委員們一起到園區調研,發現四川園區這邊缺水,但電價相對便宜,而重慶那邊水多,但電價相對較高。通過協商平臺,促成了重慶瀨溪河引入工程的實施,解決了四川園區灌溉水的問題,而重慶方面也解決了用電貴的問題。”李娟補充說。
“這樣的協商案例在隆昌并不少見。”隆昌市政協主席王昭夏表示。
王昭夏介紹,隆昌市政協積極推動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圍繞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治理、加快農貿市場維修改造、規范城區店招店牌管理、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停車難、園區邊界治理等基層社會治理難點問題開展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專題協商93場次,推動新增公共停車位121個、規范店招店鋪109個、完成老舊小區改造9個、農貿市場改造升級1個,助力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成效。
“一個協商平臺打破了兩地界限,匯聚了兩地委員力量,也連接了兩地民心。”正如康俊所說,“榮隆”二昌依托“渝事好商量·有事來協商”平臺,不僅助力基層社會治理能力提升,同時還充分調動了政協委員履職積極性,有效助推內榮農高區先行區走上了打造川渝鄉村振興示范樣板的新路子。
(活動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
記者:謝阿愁 李木元 韓冬 周佳佳 李敏杰 宋寶剛 韓月 汪凱
后期:周通
編輯:孫柏月(實習)
審核:周佳佳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