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發言摘登>委員發言
全國政協常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西藏自治區黨委原副書記、自治區政府原主席齊扎拉:補短板強弱項 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為籌備好本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組成調研組赴四川省宜賓市、瀘州市6個區縣開展專題調研。調研組深入農村水廠水站、學校、衛生院、郵政網點、農業產業園,召開專題座談會和村莊“壩壩會”,與農民群眾、基層干部、種糧大戶、致富帶頭人深入交流,從不同角度實地了解地方在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方面的生動實踐。
委員們一致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鄉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在華夏大地漸次展開,大家深受教育,倍感振奮。委員們認為,由于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在城鄉、區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發展不平衡,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還存在一些短板弱項,已成為現階段城鄉差距最直觀的表現。
為此,建議:
堅持規劃引領,注重一體推進。堅持規劃先行、分類推進,牢固樹立城鄉一體規劃、一體建設理念,綜合考慮城鄉土地利用、產業發展、人口分布和歷史文化傳承等,科學編制城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完善城鎮體系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合理構建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梯度布局,讓鄉村建設有章可循、有規可依。一是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特點,強化規劃先行,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二是結合當地歷史文化特點,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傳統村落、歷史地段、歷史建筑等,在規劃設計中,優先考慮保護傳承。三是隨著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大批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造成部分鄉村空心化,以戶籍人口數量為前提進行鄉村建設可能會造成資源錯配和浪費。在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投入時,要統籌考慮中長期人口變動情況,避免無效投入。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從各地實際和農民群眾最迫切、最現實的需要出發,堅持“鄉村振興為民而興、鄉村建設為民而建”的原則,優先建設一批促發展惠民生、農民群眾可感可及的項目。一是進一步提升農村供水質量,在保障供水質量的同時,盡量減輕農民用水負擔。二是因地制宜合理解決農村用電問題。三是加快“互聯網+”服務向農村延伸,保障農產品出村進城暢通。四是推動農村公路建設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打通倉儲、冷鏈、物流配送從鄉到村的“最后一公里”。
堅持服務為民,把縣域作為統籌鄉村公共服務布局的切入點。一是以縣域為中心擴大優質教育供給,發展城鄉教育聯合體。二是鼓勵縣級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建立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加強基層衛生健康服務能力,建立健全基層應急救援體系。三是推進以縣域為中心的冷鏈物流倉儲向鄉村覆蓋,積極開展“農村客貨郵+電商、旅游、農業”等創新合作模式。四是健全以縣域為主體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完善農村殯葬制度。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