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發揮港澳在我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的作用>大會發言
全國政協委員、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王榮: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新要求的重要舉措,也是發揮港澳在我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作用的重要方面。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大灣區堅持以開放促創新,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成效初顯。一是“兩點兩廊”(“兩點”是指河套、橫琴兩點,“兩廊”是指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科技創新生態更加開放,空間布局更加完善。二是粵港澳協同創新的獨特優勢得到彰顯。三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和《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發布并全面實施,粵港澳三地人才更加集聚,聯合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但是,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仍存在原始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協同創新機制尚未充分發揮、統籌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要素能力有待加強等問題。
為此,建議:
充分利用大灣區對外開放基礎與港澳國際化環境優勢,率先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生態。將推進大灣區科創協同發展納入國家創新改革試點,探索有利于各類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的政策舉措。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推動建立重點外國和港澳臺專家聯系服務機制,打造高水平科創人才高地。聯合更多港澳高水平科研團隊與人才參加國家重大科研攻關。推進大灣區大數據中心、科研成果轉化中試平臺等建設,促進大灣區更好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強化頂層設計,構建更多開放型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打造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強央地協同,推動更多創新平臺和重大項目在大灣區落地實施。以“大科學裝置+大科學任務+大科學領軍人才+大科學創新機制”等形式,吸引全球頂尖科研人才,承擔國家戰略性科研任務。完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格局,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場景應用”中的引領與推動作用,高校、重點實驗室等在科研中的主力軍作用,行業聯盟、社團等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的紐帶作用。
放大國際金融中心功能,構建國際化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探索設立粵港澳聯合創新專項資金,就重大科研項目、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開展合作。大力拓展直接融資渠道,依托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探索開展“補投貸”聯動試點,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參與大灣區創新型科技企業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新型科技企業赴港上市,建設科技創新金融支持平臺。推動國際金融中心與科創中心建設聯動發展,拓展國際金融中心資本要素對大灣區創新創業的支持功能,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持科技創新。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