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在堅持“兩個結合”中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兩個結合’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要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須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
“兩個結合”夯實了鞏固文化主體性的根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植根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在五千多年的積淀中在文字、典籍、實物、技藝、傳統、民俗等各個方面,都形成了獨特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這種精神標識與文化精髓又附著于一代代中國人的思維和行動之中,外顯為共同的生活方式,從而定義了“中國”“中國人”“中華民族”等核心概念,成為文化主體性的外在表征。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始終堅持“兩個結合”,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賡續了民族精神血脈,為鞏固文化主體性夯實了牢固根基。
“兩個結合”賦予了鞏固文化主體性的精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10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在不斷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成功推動了中國文化的覺醒,滌蕩、揚棄了其中的糟粕,傳承、發展了其中的精華,激活了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以“彼此契合”而“相互成就”,為鞏固文化主體性注入了鮮活精魂。
“兩個結合”提供了鞏固文化主體性的途徑。文化主體性是中華文明得以創造的基礎,也是中華文明行穩致遠的動力源泉。要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作為在堅持“兩個結合”中鞏固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我們以高度的歷史自覺與文化自覺,推動文明傳承、文化創新,持續鞏固文化主體性,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指明了前進方向:一方面,要堅守好馬克思主義的“魂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在“兩個結合”中深入學習和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歷史主動精神,彰顯人民群眾在文化實踐中的主體力量和主體作用,激發人民群眾在鞏固文化主體性過程中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與時俱進地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在自身歷史進步與文明交流互鑒中實現文化進步。
源深始信支流遠,根固從知柯葉繁。鞏固文化主體性關系到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關系到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因此,牢牢把握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因應時代變化、把握時代特征、解答時代課題,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守正創新中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就中華文明新輝煌。
(作者王辛剛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研究員)
編輯:崔姝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