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用“數字”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近日,隨著《數字鄉村建設指南2.0》《2024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等文件的集中出臺,“數字鄉村”成為頗受關注的熱詞。兩個文件部署的9個方面、28項重點任務,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數字鄉村建設服務于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其核心是生計,難點在西部,關鍵是人才,重點是治理,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數字鄉村建設為鄉村居民生計可持續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數字鄉村建設要服務于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有效接續、以產業振興促進農民增收。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本質上是促進鄉村家庭的生計可持續,即在穩定脫貧、持續脫貧的基礎上,實現真正的“富起來、強起來”,是對新時代“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響應。要保障銜接與轉型“行之有效”,就必須有效銜接個人與家庭發展需求,特別是通過促進鄉村居民家庭“立業—成家—撫幼—養老”等核心生計的可持續,實現從溫飽到富裕的轉型。數字鄉村建設推動了農業產業實現各環節的快速升級,生產效率效益更高:開辟了農業產業的新賽道,如隨著5G、千兆網絡在農村的普及,直播帶貨已改變了農產品生產銷售的傳統模式;數字技術的賦能和發展,改變了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鄉村居民可以更好地共享社會公共服務和社會發展的成果;凡此種種,為鄉村居民生計可持續提供了更多的策略選擇。
數字鄉村建設為西部發展提供了新契機。數字建設的難點和重點在西部。就數字鄉村建設而言,雖然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已經達到文件規定的基本要求和相關部署與規劃;但全國各地的發展仍然不均衡,與發達地區相比,西部數字鄉村建設仍然處于追趕型建設階段。一方面,西部鄉村各主體間協同不足,使得數字化效益發揮不足,各級部門在推進鄉村數字化時,往往各自為政,自行開發各類數字平臺,資源不共享,數據不互通。基層工作人員不同的工作要使用不同的平臺,信息重復填報現象嚴重,負擔不減反增,難以實現資源有效利用;數據不共享導致數據孤島,數據資源無法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造成浪費和資源短缺,影響相關政策制定和實施。另一方面,發展建設不均衡擴大數字鴻溝:在人口密度小、地形復雜的地區,數字鄉村建設成本較高,難度較大,數字鄉村建設往往處于剛剛達標,僅是“形式上完成任務”,數字鴻溝在西部地區日益顯現。因此,在推進西部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應按照“城鄉一體、全域協同”的理念,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規劃,以縣為單位,同步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和智慧城市建設,加快完善鄉村新基建體系,充分考慮人口流動趨勢、產業發展趨勢,合理分布鄉村新基建項目,鼓勵有條件的小城鎮規劃先行,因地制宜發展“互聯網+”特色主導產業,輻射和帶動鄉村創業創新,重點考慮和扶助普通鄉村居民的數字建設需求,以更好統籌和平衡西部城鄉發展、減少群體差異。
數字鄉村建設可以為鄉村振興集聚人才。人才匱乏導致數字鄉村整體利用水平偏低。要避免數字鄉村建設中“重建設、輕應用”的現象,充分重視人才的重要性。要加快地方人才培育,特別是跨界復合型人才,發揮“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等駐村黨員干部作用,提高他們的數字意識和技術應用水平,推動管理服務智能化;數字鄉村建設要求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應用示范作用,促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加速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有組織、定期進行有針對性的數字素養和常用數字應用的培訓、加大對在鄉青年的培訓以及對中老年群體的幫扶、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發展,盡快縮小數字鴻溝,可望有效提升農村居民數字素養。總之,數字鄉村建設既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機會,所有參與者都應提高適應能力,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數字鄉村建設可以進一步提升鄉村社會治理水平。數字鄉村建設是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器,數字治理能力的提升是西部數字鄉村建設最具指標意義的成效。新技術推動新的治理工具的應用,網站、App等工具為及時傳達上級黨組織精神、宣貫黨的方針政策、傳播理論知識和信息、意見建議的反饋提供了更便捷、更及時、更公開、更透明的平臺和渠道,使得包括村民在內的利益相關者更可能、更有效地參與到基層治理中;同時也倒逼基層官員自身治理能力的提升。數字鄉村建設進一步推動鄉村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新技術的應用不僅促使新的治理模式涌現,而且進一步優化治理流程、改變傳統治理觀念;信息傳遞的快捷,綜合信息分析的準確,也為因地制宜的基層治理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總之,數字鄉村建設既是農村基礎設施硬件的升級換代,更是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凸顯新模式、開辟新賽道的“軟實力”賦能,必將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
編輯:趙增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