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理響中國·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內蒙古
打造北疆“楓橋經驗”政協版
“那我們就商量好了,你償還原告13800元,這個事情就了結了,雙方再無其他糾紛。”
“好的,這個調解方案我接受,我今天帶著錢呢,現在就能轉賬。”
在法官和兩名內蒙古包頭市土默特右旗(以下簡稱土右旗)政協委員的見證下,雙方當事人達成了和解,當事人杜先生在土右旗人民法院送達回證上簽名、蓋手印,隨后當場從兜里掏出現金,交付了部分賬款。
近日,“理響中國·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媒體記者團到達內蒙古包頭市土右旗法院時,正好見證了糾紛調解室里調解現場的最后一步。經過長達兩個小時的調解,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在訴前得到了解決。
土右旗政協主席伏俊奎告訴記者,由政協委員擔任調解員,在訴前把雙方當事人召集在一起,與法官一起對案件進行調解,這就是“政協+法院”民商事多元解紛調解模式。“這種模式充分發揮政協委員與群眾聯系密切、善做群眾工作的優勢,邀請部分政協委員擔任特邀調解員參與法院調解工作,推動矛盾糾紛在源頭化解。”
“政協+法院”,這種調解模式是怎么來的?
包頭市政協主席趙君介紹,作為內蒙古最大的工業城市和重要經濟中心,包頭市民商事糾紛案件多、法官人員少,辦案壓力較大。面對這一現狀,2022年5月,包頭市政協與市中院共同印發《關于推進民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實施方案》,搭建起“政協+法院”多元解紛機制運行框架,并選定東河區和土右旗兩家法院作為試點,打造民商事案件訴源治理平臺,成立“政協+法院糾紛調解室”。
4個月后,一組數據傳來:兩家法院政協委員參與訴前調解案件214件,涉及買賣合同、民間借貸、婚姻家庭、勞務爭議等各類糾紛,調解成功165件,涉案資金達330余萬元,到位履行資金272萬元。這份成績單給包頭市政協和法院打了一劑“強心針”,帶著實實在在的“底氣”,包頭市兩級政協與10家基層法院陸續對接。
土右旗政協委員李瑞是首批特邀調解團隊的一員。2022年7月,李瑞接到土右旗人民法院訴服中心的電話,邀請他去法院調解一起金額為150余萬元的涉企醫療糾紛。他利用自己熟悉醫療行業的優勢,找到被告方給付困難的癥結,拿出了可行性方案,分批支付,促使雙方達成和解協議。
如今,李瑞依然堅持在特邀調解員的崗位上。他表示,“‘政協+法院’調解機制可以充分發揮委員們在各自領域的專長,調解過程會更暢通。”
為進一步將政協委員的調解作用向基層延伸,包頭市陸續出臺《民商事糾紛多元化解特邀調解員管理考評實施細則》《推進民商事糾紛多元化解工作聯絡溝通機制》,大力推動“政協+法院”多元解紛工作力量向蘇木鄉鎮(街道)、社區(村)下沉,使多元解紛的觸角向群眾“家門口”延伸。截至目前,包頭市和旗縣區兩級政協委員已全部下沉至蘇木鄉鎮(街道)、社區(村)一線。
以包頭市青山區為例,包頭市青山區在區法院和社會治理中心設立了“訴前調解室”,在10個街鎮依托政協委員聯絡站設立了“民商事糾紛調解室”,在社區(村)依托為民協商議事室設立了流動調解室,形成了區級、街鎮、社區(村)三級調解網絡。
“扶危濟困 依法維權”“人民調解促和諧 握手言和止糾紛”“法律援助解民憂 公平正義促和諧”……在包頭市青山區社會治理中心,墻上懸掛著的一排整整齊齊的錦旗,也彰顯著人民群眾對“政協+法院”這一工作機制的肯定。
“‘政協+法院’工作機制,創新政協委員能動履職方式,將政協工作向基層進一步延伸,打造政協委員調解陣地,促進政協協商和基層協商的有效銜接。政協力量與法院力量的結合,提高了解紛效率,有效降低訴訟成本,優化司法資源,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為包頭的平安建設貢獻政協力量。”趙君說道。
近年來,隨著內蒙古自治區“政協+法院”多元解紛機制的積極探索和有效運行,“政協委員威望高、專業性強而且公道,請他們做調解,大家都信服”的口碑漸漸從調解室、媒體、糾紛當事人的講述中傳遍了街頭巷尾。而當初由一個市級政協、法院一拍即合的想法,已經成為了全自治區政協、法院聯動推廣的創新機制。
目前,全區“政協+法院”多元解紛機制已經普遍推開,截至2023年底,全區1064名政協特邀調解員共參與調解案件5633件,成功調解案件3791件,入選“2023年度全區改革優秀案例”和“2023年全區十大法治事件”。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張延昆表示,下一步,自治區三級政協將進一步完善“政協+法院”民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加強特邀調解員隊伍建設,有序組織政協委員參與調解工作,著力打造北疆“楓橋經驗”政協版。
(“理響中國·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