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因地制宜布局產業鏈推動新質生產力協調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這表明發展新質生產力須建立在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之上,既要突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又要關注傳統產業,聚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因地制宜地布局產業鏈供應鏈,最終形成調動起全國各地積極性、發揮好全國各地優勢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格局。
因地制宜布局產業鏈,以發揮各地優勢,形成利于新質生產力的整體效應。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升級呈現不同水平。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工業發展較快,升級水平較高,是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先地區;中西部地區工業發展相對較慢,升級水平相對較低;東北地區傳統工業比較集中,結構調整相對緩慢。這個看似不平衡的產業發展格局蘊含著巨大潛力,只要能夠有效整合,使各地的優勢得以發揮,就可以變產業結構不平衡為產業協調發展。當前,我國東部地區不少產業正在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自身實現產業轉型,推動新產業、新業態的形成。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則在轉型升級傳統產業和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基礎上發揮自身優勢,謀求在新產業上有所突破。本次產業轉型升級遇到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形成巨大的產業調整空間。各地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選擇產業發展方向,布局具有特色的產業鏈。與此同時,要打破區域分割,優化產業布局,著力推動形成以世界級、國家級和省級產業集群在各地合理分布、錯位發展為重要特征的產業布局,并耦合為充分發揮各地優勢的產業鏈供應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全國性、全方位的產業支持。
因地制宜布局產業鏈,增強產業鏈的韌性和安全性,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的協調發展。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遇到兩大突出問題:一是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二是產業發展遭遇“脫鉤斷鏈”。解決這兩個難題,必須找到新出路。因地制宜布局產業鏈供應鏈,以整體性突圍解決不平衡性,以產業鏈內生化解決“脫鉤斷鏈”。因地制宜布局產業鏈供應鏈,可以提高各地生產效率,加快各地經濟增長,在比較優勢下增加整體福利,為緩解各地發展不平衡找到一條出路。因地制宜布局產業鏈和供應鏈,還可以最大程度地扭轉產業向外轉移的趨勢,將向外轉移產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集中,形成產業鏈供應鏈內生機制。解決好這兩個問題,對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有著特殊的意義。
(作者喬榛系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