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委員聲音
“何以文明?”“何以中國?”
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和文物、文化遺產。
近年來,以博物館為代表的文博場館越來越“火”,引發了全民參與文物和文化遺產闡釋理解的熱潮。這一現象引起全國政協委員鄭茜的關注,在全國政協召開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她呼吁,“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對古代多元文化遺產的闡釋和利用能力。”
“文博場館火熱的背后是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文化自信?!苯邮苡浾卟稍L時,鄭茜表示,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留下的種類繁多、內涵豐富的文物,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重要見證?!巴ㄟ^對珍貴歷史文物的考古發掘與闡釋,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先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審美取向等,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體會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但是,鄭茜在調研中發現,服務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博闡釋和宣教實踐,目前仍存在著一些難點和堵點,急需通過相關政策加以疏通引導。
“如果把藏品當作博物館的心臟,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館的靈魂。充分發揮教育和為公眾服務的功能,是博物館的應有之義?!遍L期從事文博工作的鄭茜表示,博物館以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引導人們樹立牢固的中華民族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環節。然而,由于對一些文物和文化遺產,特別是對多元文化遺產的闡釋需要大歷史觀觀照以及較深的理論修養,目前一些地方出現了回避和忽略這些遺產的現象,這是當前急需關注的問題。
“民族文物是各民族實踐的產物,體現了各民族之間交流合作等社會關系?!编嵻缗e例說,比如,出土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許季姜青銅簋,從其內底的銘文可推斷,它來自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許國,這是北方游牧文明與中原農耕文明交流往來的歷史見證。“這些民族文物生動體現各民族共同開拓了遼闊疆域、共同書寫了悠久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民族精神,通過對這些文物的考察,既能夠了解各民族社會內部的組織結構與文化變遷,也可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
據了解,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圍繞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講好中國故事,鄭茜共提交了三件提案。
“文博工作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史的科學揭示和表征展示,是事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有全局性意義的核心任務之一?!编嵻绫硎?,只有去挖掘尋求構建文物的敘事,把它的意義真正闡釋出來,才能構建出一個嚴密的科學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記憶。
“從把握歷史敘述權和話語權的角度,在全國文博系統中樹立服務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戰略認知,應當成為文博行業的使命自覺。”鄭茜說,當前講讓文物活起來,文物活起來需要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加強對文物的闡釋和利用能力,深入挖掘和系統闡釋文物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讓文物的“過去形態”變成“現在形態”?!拔奈镆坏﹨⑴c到社會發展的進程當中,變成人與社會當下的需求,文物就活起來了,就能為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力支撐。”
因此,鄭茜認為,有必要從國家戰略層面系統梳理關涉國家文化安全的古代多元文化遺產清單,加強多元文化遺產研究力量,增強對多元文化遺產的闡釋和利用能力,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形有感有效的公共文化產品。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