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委員故事>委員故事
劉登枝 山東省濱州市政協委員,濱州市沾化區冬棗產業發展中心主任
為了百姓“棗”致富每當看到家鄉的30萬畝冬棗成熟,群眾露出笑容、腰包鼓起來的時候,我總是難掩心中的喜悅與自豪,更加堅定了服務群眾、投身鄉村振興的信心和決心。
1996年,我從農校畢業后,懷揣著帶領群眾走上致富道路的初心,來到下洼鎮冬棗研究所工作。當時正值冬棗大面積推廣的關鍵階段,但群眾對既不能當飯吃又不是生活必需品的冬棗種植非常抵觸,甚至出現犁地時故意將鎮政府免費栽種的樹苗犁死的情況。
“冬棗這么好,你們怎么不種?”“都種上冬棗,誰給糧食吃?”面對群眾質疑,鎮委鎮政府讓黨員干部帶頭試種,我帶頭報了名。可沒想到,種上的冬棗樹不結果,被村民們笑話為“公樹”。不服輸的我邊學習邊摸索,借鑒蘋果環剝技術,跪在樹下給棗樹環剝,手上磨滿了泡,衣服劃爛了好幾身,整個冬棗生長期吃住在棗園,精心管理棗樹。第二年,試種的冬棗喜獲豐收,畝均收入過萬元。群眾看到翻了幾十倍的收益,紛紛主動改種冬棗。
為了解決大家種植技術難的問題,我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時間,手把手教村民們技術,冬棗產量和品質都有了保障,全鎮冬棗種植面積很快推廣到2.8萬畝,棗農個個成了“萬元戶”,“沾化冬棗”這個品牌也逐漸被國內國際市場認可。我深深體會到,只要堅守一顆為民初心,就一定能帶領群眾找到一條致富的路子。
民之所望,履職所向。沾化冬棗產業走過紅火的20年,但近年來,隨著外地冬棗發展帶來的沖擊,加上棗農老齡化、抗風險能力差等發展瓶頸,棗農收入銳減。2022年冬棗成熟季的一場大雨,讓露天冬棗大面積裂果、掉果,一度出現棗農刨掉冬棗種白蠟的情況。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既是產業帶頭人更是群眾帶頭人,“堅決不能讓冬棗這棵富民樹倒下!”我兩天兩夜沒合眼,召集種棗“老把式”、農技專家討論研究,走遍了全區大大小小的棗園,撰寫了《關于沾化冬棗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提出了推廣“設施大棚+沾冬2號”栽培新模式的建議,喊出了實施沾化冬棗“雙增雙提”工程的發展口號,下定決心要改變沾化冬棗“靠天吃飯”的現狀。
就在我們準備帶著鄉親們大干一場的時候,現實給了我當頭一棒!“30年的種棗習慣,你能說改就改?!”“我建了大棚不賺錢怎么辦,你給我出錢嗎?!”群眾質疑聲四起,阻力非常大。
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還是要先找示范帶動。我提前做好“功課”,黃升鎮種棗“老把式”姜竹廷的棗園早已改接了沾冬2號,但由于沒上大棚,一場天氣讓老姜損失過半。在我的“軟磨硬泡”下,老姜決心試一試,賣完棗就將自家6畝棗園全部建上大棚。同時,我又和區里、鎮上的冬棗專家跟蹤服務大棚管理。當年,老姜大棚的沾冬2號冬棗收入近50萬元。打那之后,老姜逢人便夸大棚好處,“再也不用看老天爺的臉色種棗了!”在姜竹廷的影響和帶動下,周邊棗農紛紛建起了大棚,改接了沾冬2號冬棗。
面對沾冬2號冬棗帶來的可喜變化,我深入調研,撰寫了《關于大力發展大棚沾冬2號的建議》的提案,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并采納,在全區推廣種植沾冬2號冬棗。為打消棗農建棚成本大的顧慮,我出去跑項目、籌資金,在國家、省、市相關政策的支持幫助下,累計爭取到債券資金4.29億元用于冬棗發展。為解決棗農反映建冬棗大棚資金短缺的問題,我撰寫了《實施沾化冬棗“大棚貸”推動設施農業發展》的社情民意信息,受到區領導的重視,協調金融部門創新推出沾化冬棗全額貼息“大棚貸”政策,真金白銀補貼棗農新上冬棗大棚和改良品種。如今,全區冬棗大棚已發展到6.7萬畝,沾冬2號發展到3.6萬畝,棗農人均收入又重回了“萬元時代”。
產業要想做大做強,必須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2022年的沾化冬棗成熟季,因為那場持續了半個月的大雨,導致露天冬棗大面積裂果。看著這番景象,我痛在心里,焦急萬分。冬棗產業不能僅有鮮果種植,還要搞深加工。
我三次拿著冬棗宣傳手冊拜訪尚億食品負責人王利芯,將沾化冬棗質量、營養價值、產量保障等優勢推薦給公司,并領著他到各鄉鎮棗園考察產業。同時,我撰寫了《關于延伸產業鏈條搞好冬棗深加工的建議》,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出臺惠企政策,促進了冬棗深加工企業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我積極聯系外商、科研院所,協調政策,幫助企業研發新產品、爭取資金。沾化區第一家規模以上冬棗深加工企業建立后,當年就投產并收購了3500噸的冬棗,為棗農提供了兜底保障,公司研發的新產品冬棗糕也成功出口日本。此外,我們還推廣游園采摘、冬棗盆景、棗木雕刻,讓冬棗能吃、能玩、能觀賞,并持續拓展社區拼購、直播帶貨等新興業態,全區冬棗線上銷售比例達50%以上。2023年,沾化冬棗產業產值達到55億元,棗農人均增收2000元,這棵“富民樹”越長越旺。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對我們來說,就是踏踏實實發展好冬棗產業,認認真真講好冬棗故事,讓每一名棗農都過上紅紅火火的日子。2022年開始,作為農業界委員,我聯合了來自沾化冬棗科研、種植、加工、銷售等各個領域的市、區政協委員11人,創建了“沾化冬棗·界別同心匯”,2023年獲省政協授牌,從此,我們有了匯聚各方智慧、聚力產業發展的平臺。
區里的“80后”棗農隆寬哲想把自家那7畝棗園建上大棚,可無奈沒有那么多資金,在基層調研走訪時,我了解到很多農戶都有同樣的困難。于是,召集了青云村鎮銀行的業務人員,利用沾化冬棗·界別同心匯這個聚識平臺,開展了一系列“賦能助力 同心共富”政策宣講活動,把我們的“大棚貸”政策傳進千家萬戶。今春以來,大棚貸款金額達3091萬元,涉及2144畝棗園,解決了很多棗農的燃眉之急。
一棗一世界,棗紅心更紅。一棵棵“富民樹”在沾化大地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這里有豐收的喜悅,有付出的艱辛,更有未來可期。相信在未來,一顆“棗”的奇跡將在這片大地上繼續創造!(口述\劉登枝 整理\通訊員 崔清玉)
編輯:楊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