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3年第二期
許鴻飛及其雕塑藝術
從事雕塑創(chuàng)作二十余年來,許鴻飛的雕塑創(chuàng)作始終極具個人風格。其“肥女”系列雕塑作品,以憨態(tài)可掬的藝術形象,贏得了中國民眾的接受和喜愛,在藝術評論界和收藏界都受到肯定。
“肥女”系列雕塑,將“肥女”生活日常場景以夸張詼諧的藝術形式重現于觀眾眼前。她們以輕盈的姿態(tài)讓笨重的軀干起舞躍動,傳遞出積極向上的思想和情緒,其舉手投足間投射出藝術家本人的才華與藝術靈性,藝術表現極具張力。
正如畢加索所言:藝術是時代的索引。許鴻飛將他對時代變遷的特殊感情投注于自身藝術創(chuàng)作中,使這些雕塑人物在敘述中國故事的同時具備了人文情懷,體現了他在世界文化舞臺上展示廣州文化、中華文化軟實力的不懈努力。
九天筑夢(不銹鋼)83×65×100cm-2021年-許鴻飛
世界巡展—藝術展示形式的革新
自2013年起,許鴻飛發(fā)起其個人雕塑世界巡展,將其極富個人藝術色彩的“肥女”雕塑推廣至世界,近十年的時間內相繼走過澳大利亞、意大利、德國、土耳其、法國、新加坡、英國、美國、奧地利、秘魯、哥倫比亞、希臘、西班牙、古巴等共46站。當中,不乏巴黎盧浮宮、佛羅倫薩美第奇宮、北京紫禁城、中國美術館等國際聞名的文化藝術殿堂,也有倫敦市政府廣場、伊斯坦布爾的博斯普魯斯廣場、柏林大教堂廣場等地標性公共場所。
與以往美術館內嚴肅的陳列方式大相徑庭的是,藝術家不再采取藝術殿堂里有距離感的、仰視的展示方式,而是將他的大型雕塑拉到了戶外露天的廣場里,撤掉冰冷的玻璃罩,去除警戒線,讓雕塑與群眾平視、交流,讓兩者毫無距離地擁抱、親吻。
雨打芭蕉(銅雕)43×39×43cm-2021年-許鴻飛
這種展陳方式,也讓許鴻飛的雕塑作品不再僅僅局限于藝術愛好群體的高雅、冷靜的欣賞,而讓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膚色年齡、不同語言區(qū)域下的社會各階層民眾加入到藝術的狂歡中,互動、對話。廣場上,無論是老人、幼童、美女、壯漢,紛紛被“肥女”的歡樂自信所感染,在雕塑前合影、起舞、狂歡。藝術成為平民化的共享資源。
保守估計,經過46站巡展,參觀過許鴻飛展覽的人約2000萬人次。近三年時間里,采訪過許鴻飛的媒體超過200家,近千篇新聞報道,讓更多的人通過電視、網絡、報紙、雜志等媒體途徑欣賞到他的雕塑作品。
粵韻悠悠(銅雕)49×35×45cm-2005年-許鴻飛
健康自信—引發(fā)審美價值取向的思考
展覽過后,不少觀眾從“肥女”雕塑所折射出的生活態(tài)度產生對時下審美價值取向的反思:當下社會對“以瘦為美”的近乎病態(tài)的偏執(zhí)追求,已形成一種扭曲的、非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反觀許氏的“肥女”們,即便身材肥胖,照樣能樂觀自信地追求生活的旨趣。不少觀眾在展覽現場對媒體發(fā)起呼吁:肥胖的人群應從對自身軀體“不完美”的羞愧陰影中走出,走向戶外,像“肥女”一樣健康自信地在陽光下起舞、運動、戀愛。
豐-年(銅雕)370×125×160cm-2022年-許鴻飛
逾越鴻溝—藝術交流的國際文化意義
當藝術具備了大眾性,并引發(fā)一場價值取向的反思浪潮,藝術的傳播將由此產生驚人的力量。此時,藝術文化的區(qū)域阻隔被推翻,藝術傳播的界限由此消弭,雕塑成為一種新的國際共通的語言,為文化交流搭建起溝通的橋梁。這種突破性的展覽形式源于藝術家本人藝術使命感的覺醒。
每站展覽過后,許鴻飛將各站展覽的見聞、圖片及報道集結成冊,作為禮物贈送給其后各站展覽現場的各國友人;回到廣州,他更將意大利展覽時期拍攝下的精彩花絮照片整理,并在意大利駐廣州簽證中心內舉辦圖片展,讓廣州市民領略意大利風光人情。由此,藝術延伸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在彼此了解的過程中,文化的隔閡逐漸被消除,世界的距離更為縮小。
46站的巡展,橫跨亞洲、澳洲、歐洲、北美洲,許鴻飛的世界巡展至今依然在推進,2023年,許鴻飛將繼續(xù)把中國的當代生活和藝術介紹推廣給世界。
許鴻飛雕塑世界巡展,讓藝術走進社會各個階層的民眾生活里,讓各界人士都參與到藝術的欣賞中來—這體現了21世紀文化議程中文化活力和社會公平的目標;展覽的推進,讓國際各地的民眾了解中國的生活和藝術,在相互的認同中達到文化溝通和融合目的,讓世界在相互了解中導向包容、和平—這正是21世界文化議程中平衡、包容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
白天黑夜(銅雕)180×50×60cm-2020年-許鴻飛
許鴻飛
1963年生于廣東陽江,1990年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現為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廣州雕塑院院長,廣東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責任編輯:張月霞
版面設計:湯煒
編輯:畫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