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聚焦
新華時評丨保護主義不是解決之道——全球視野下中國產能真實敘事系列評論之二
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 題:保護主義不是解決之道——全球視野下中國產能真實敘事系列評論之二
新華社記者鄧茜
自去年中國汽車出口量登頂世界第一以來,美西方一些政客陷入競爭焦慮,為了給打壓中國車企、實施保護主義找借口,開始渲染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實際上,這與以往將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并無二致,本質仍是通過扼殺中國優勢產品,通過不公平競爭手段阻攔中國產業躍升,最終目的還是維護其資本利益集團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壟斷地位以及由此帶來的超額收益。
在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中國以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新三樣”在全球市場上備受青睞,為更多國家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助力,為驅動全球經濟增長帶來新動能。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厚積薄發,依靠持續技術創新、完善的產供鏈體系和充分的市場競爭快速發展,在經歷多年努力后呈現“彎道超車”態勢。西方政客拋出“中國過剩產能沖擊世界市場”的論調,其本質包藏著對于中國在新興產業領域崛起、后發優勢凸顯的擔憂,根子還是“你贏我輸”的零和思維。
這是3月16日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拍攝的長城哈弗新能源汽車。新華社記者程一恒攝
至于“中國產能過剩論”誕生的背景,香港《南華早報》近期一篇文章說得透徹。該文指出,“產能過剩”的話術,是美國對中國經濟政策和全球戰略的又一次“抹黑”,暴露其面對競爭時的狹隘心態。法國企業家貝特朗近期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有關論調的實質性問題在于競爭力,而非產能,部分西方國家擔心中國發展腳步太快,中國企業競爭力越來越強,會對自己在相關領域的主導地位造成威脅。美國彭博社9日發表評論說,當談論應對氣候變化時,美國認為新能源產能仍然不足,而談到中國新能源行業,美國又指責其“產能過剩”,這是自相矛盾的說法。
從根本上講,市場競爭肯定會出現有先有后,有的國家在某一領域領先,這都是正常現象。西方一些國家胡亂夸大“中國沖擊”,實際上是在為其保護主義政策尋找借口。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但事實證明,這無助于解決實質性問題。正如彭博社近日一篇文章指出,過去十年美國采取鋼鐵保護主義措施,并未阻止美國金屬制造業就業崗位減少,還增加了美國經濟其他領域成本,降低了行業競爭力,如果將這一政策應用于新能源產業,將進一步削弱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加里·克萊德·赫夫鮑爾說,美國無視經濟規律,措辭上無論是“脫鉤”還是“去風險”,都是美國向“新重商主義”錯誤道路轉變、保護主義政策走向縱深的標志,最終還是美國企業和人民的利益受損。
1月26日,在匈牙利比奧托爾巴吉,一名工人在蔚來能源歐洲工廠工作。新華社發(弗爾季·奧蒂洛攝)
一面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動用聯邦政府資源,撥款扶持美國高科技和新興產業發展,一面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打壓中國綠色先進產能,這種經濟政策上的“雙標”讓人很難將美國與其信奉的經濟自由主義聯系起來。
全球化背景下,新興產業領域的保護主義做法必然會擾亂公平競爭、開放合作和市場秩序,導致一些市場出現產能過剩、一些市場需求難以滿足,也必然會造成產業整體成本上升并傷及消費者利益。正如一些外媒所言,強化綠色保護主義將阻礙公眾獲得高性價比的新能源技術,影響全球綠色轉型前景,這對全球來說將是一場“保護主義災難”。
抱守“零和思維”只會導致多輸,對產業合作持開放態度,對別國發展持開放心態,讓產業活水流動,讓經濟活力迸發,全球市場的蛋糕才能持續做大,互利共贏才會成為可能。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