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4網絡中國節>清明節>聚焦
網絡中國節·清明丨緬懷 守護 傳承——多地緬懷英烈活動走筆
新華社北京4月3日電 題:緬懷 守護 傳承——多地緬懷英烈活動走筆
新華社記者
清明又至,全國多地廣泛開展緬懷先烈事跡、傳承英烈精神系列活動。近日,人們來到烈士陵園、紀念公園、革命博物館等地,憶親人、祭英烈、寄情思,于追思和回望中汲取奮進力量。紅色基因和紅色血脈,在跨越時空的思念與堅守中不斷延續。
緬懷·菊花寄相思
4月2日清晨,陽光灑落在長春市革命烈士陵園。來自貴州省普定縣的陳明秀烈士女兒為父親獻上花籃,手撫墓碑,激動難掩。她哽咽地說:“我們終于找到了父親的安息之地。”
陳明秀烈士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奔赴抗美援朝前線,犧牲時年僅22歲,是長春市革命烈士陵園開展尋親服務以來找到的一位貴州籍烈士。
2023年,在長春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長春市革命烈士陵園和貴州省普定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共同努力下,兩地工作人員反復比對、印證信息,終于讓陳明秀烈士與女兒在長春“相見”。
陳明秀烈士外孫王剛說:“這么多年過去了,沒想到還能找到外公,讓我們有機會來墓前祭拜,圓了一家人的夢想。”
4月2日,各界群眾在長春市革命烈士陵園的長春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祭奠英烈。 新華社記者顏麟蘊 攝
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花一樹寄相思。
4月3日,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松柏環繞、群雕矗立,800余位烈士親屬、學生、官兵、群眾等社會各界代表手持鮮花,繞墓一周瞻仰烈士墓,依次向革命烈士敬獻小白菊。
78歲的烈士親屬夏吉演帶著菊花來到父親墓前,一遍遍擦拭著墓碑,訴說自己的思念。
“1949年,我的父親夏惠祿在渣滓洞英勇就義,那時我才3歲。”夏吉演說,如今大家族已是幾世同堂,孩子們繼承先輩遺志,在學校、機關、村社宣講紅巖精神,將紅色種子播撒到更遠的地方。
守護·初心永不改
在英烈們長眠的地方,還有一群特殊的“守護者”。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為烈士義務守陵,讓紅色故事永續流傳,讓英烈精神綻放光芒。
4月1日,71歲的陳金國像往常一樣來到湖北武漢市黃陂區姚家集街道崇杰村杜崇杰烈士陵園。一個籮筐、一把掃帚,為烈士義務守陵,他堅持了58年。
據《黃陂文史》記載,杜崇杰曾任黃陂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五區區長,1942年犧牲。1966年,當地在其犧牲的地方修建烈士墓,后來擴建成“杜崇杰烈士陵園”。
遷葬時,陳金國清楚地記得,自己摸到了烈士腿骨上的刀傷,“那是為保護百姓留下的傷痕”。
清明將至,不少學生來此緬懷先烈。“我會給孩子們講烈士的故事,告訴他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用實際行動向榜樣們學習。”陳金國說。
在石壕紅軍烈士墓,趙福乾在紀念碑前肅立。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在重慶市綦江區石壕紅軍烈士墓,五位無名紅軍戰士長眠于此。今年62歲的趙福乾,和父親先后守護烈士墓30余年。
“石壕鎮是紅軍曾經戰斗過的地方,我們從小聽著紅軍的事跡長大。”趙福乾說,父親趙忠懷曾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回來后,就開始義務整理、講述石壕紅軍烈士墓的故事。
后來,趙福乾接過父親的接力棒,講了一輩子的紅軍故事,還培育起一支由20多位年輕講解員組成的志愿服務隊。
“如今,來烈士墓瞻仰的干部、群眾越來越多,有時一天要接待3至5個團隊。雖然這5名紅軍烈士沒有名字,但我們一定會把他們的故事講下去。”講解員志愿服務隊隊員彭天羽說。
傳承·賡續紅色血脈
慎終追遠,勇毅前行。在一片片紅色的熱土上,人們追思歷史、踏尋先輩足跡,汲取砥礪奮進的精神力量。
靜默無言地擦拭墓碑上的灰塵,觸摸墓碑上烈士的生平事跡……憑一腔追思,吉林農業大學的學生們默默用行動致敬英雄。
“祭掃、擦拭墓碑對于大學生來說意義深遠,能夠讓他們更好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提升思想修養。”吉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輔導員王巖說。
長春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中心主任于娜介紹,來園祭掃的群眾來自各行各業,“當前日接待量在2萬人次左右,預計清明期間將接待祭掃參觀群眾達15萬人次。”
4月2日,吉林農業大學學生在長春市革命烈士陵園的烈士墓碑前祭掃。新華社記者顏麟蘊 攝
近半月來,位于湖北武昌“紅巷”的武漢革命博物館接待觀眾量達8萬人次。場館里隨處可見身著紅馬甲的青少年志愿者,熱情地為觀眾提供咨詢導覽和志愿講解服務。
“我在做志愿服務的同時也深受教育,每每講到先輩們為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事跡時,都會非常感動。很榮幸能夠作為‘紅巷苗苗’志愿者,講述紅色故事,弘揚革命精神。”來自武漢大學第二附屬小學的吳煌瑋說。
圍繞清明節,武漢革命博物館還推出了系列活動和新展覽,通過詩詞朗誦、歌舞表演、實景劇等多場紅色主題活動,讓紅色資源“活”起來、紅色旅游“火”起來。(記者周思宇、胡戈、熊翔鶴、唐成卓)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