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實踐
新時代德育探索進行時
——來自大中小學的思政教育實踐掠影
日前,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北京圣陶教育發展與創新研究院共同主辦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與新時代德育”學術研討會暨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與新時代德育研究》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來自全國大中小學的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濟濟一堂,交流分享新時代思政教育的探索。本報記者得以從中了解到當前我國大中小學思政教育的實踐探索。特別采擷點滴與讀者分享。
——編者
上海市普陀區洵陽路小學:
循序漸進 建立兒童的心靈秩序
“今天的學校教育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很多德育工作浮在表面的比較多,沒有深入到兒童內心。”在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教育工程教書育人楷模、上海市普陀區洵陽路小學校長朱乃楣看來,一段時間以來,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對孩子的研究太少。“孩子是一個人,是一個具有交往、語言、探究和表達需要的人。所以,所有的教育都要指向兒童的心靈秩序。”
“人一旦建立了心靈的秩序,就會形成非常清晰的自我認識和價值觀,內心會有一種伴隨他一生的力量,使他不斷地去實現精神的躍遷。心靈秩序是在兒童對生活秩序理解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主要來源于校園和家庭生活,因此,學校課程是兒童生活秩序形成最重要的載體。”朱乃楣說。
兒童的課程首先要回歸兒童本身,朱乃楣校長介紹,洵陽路小學用26年建構了一個分科綜合的課程一體化的設計,這樣的設計有這樣的一些特征:
洵陽路小學在進行大量畫像式評估和循證研究的基礎上,精準地把脈每個孩子學習的起點以及需求。上午老師分開上課,下午則開展課程整合之后的綜合活動,學生稱為“玩的課程”,從而在寓教于樂的玩耍中引領兒童從生活世界慢慢走向學科世界。
如果說低年級的主題課程是引領孩子在對生活秩序理解的過程中形成價值觀,中年級的廣域課程則是通過多廣域課程的內容去幫助兒童認知生活、認知世界,從而形成兒童的世界觀;高年級的廣域課程則讓學生走班進行內容選課,以尊重每個兒童認知成長的節奏。
課程不僅僅給予兒童樂趣和興趣,更要關注課程內容能夠幫助支持孩子,將興趣轉化為志趣,幫助兒童增加成長的內驅力,從而奠定一生成長的基石。
朱乃楣認為整個小學都處于兒童的浪漫階段。一般來說,學校往往關注的是課程內容的邏輯和結構形態而忽略審美和感動,而這恰恰是兒童心靈培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洵陽路小學,有一個學生可自由組合在一起設計校園空間的文化創意中心,還有一個夢想家空間改造課程,朱乃楣說,當把校園空間改造的權利還給師生的時候,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創造和無限的可能。洵陽路小學有學生歷經2年親自設計改建成功的一個可講故事的少先隊隊室,有一個用了8年時間改造出的2660平方米的跨學科空間。空間改造力求體現三個元素:浪漫與自由、建構與生長、無處不在的分享和展示。
浪漫自由的學校是沒有圍墻的,洵陽路小學還把課堂搬到了上海市東一美術館,孩子們從拉斐爾的自畫像到自己的自畫像,從欣賞名畫到自己創作。同時,學校還舉辦首屆藝術展,孩子們有500多幅作品參加展演,用藝術表達內心。
最近,洵陽路小學又多了個洵陽周末的新欄目,每個周末都會給孩子們介紹上海最好的博物館、藝術展等各類展演,以此引領孩子們過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讓每個孩子心里都充滿美、感動及內心的能量。
對教育對孩子,朱乃楣有著這樣的理解,“當人的內心對生活秩序和內心秩序不斷積累,就會有自己的感悟,有了感悟就會擁有面對無序的力量,從而能夠從容地做出自己的人生選擇。”
北京八十中:
以科學家精神育時代新人
“以科學家精神為載體,堅持思政教育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規律,通過‘引進來、走出去’,多種途徑建立跨學科的思政體系,將思政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在實踐中探索大思政的路徑。”北京市朝陽區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八十中學校長任煒東在談到八十中的思政教育經驗時如是說。
科學家精神在八十中有著校本化的解讀過程。在科學家精神傳承方面,八十中的一個品牌項目就是成立了王選創新實驗班。2022年,這個班和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所共同升格為王選創新實驗基地。通過挖掘王選先生的事跡,把“創新精神、愛國精神、工匠精神、奉獻精神、合作精神、好人精神”變成了學生日常教育的主題班會,學校在各個校區都有王選的主題宣傳教育區,還建設了相關網站。
此外,在培養科學家精神方面,八十中還采取了“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策略。“引進來”就是邀請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給孩子們做報告;“走出去”就是帶孩子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計算機系、印刷博物館等地,讓他們進行實實在在的科學游學體驗。
學校還整體建構了校本課程,這些課題會分階段進階,如初一年級是走進王選世界,感受王選精神;初二年級則是探訪王選故鄉,認識“時代楷模”;初三年級是秉承榜樣精神,行動回饋母校。這也是王選院士提到的立愛國奉獻之德,樹創新求新之人。到高中階段,課程內容進一步擴大,學習立志報國,志愿服務,踐行使命擔當的科學家精神。
對于大思政課建設形成思政整體合力,任煒東說,“學校有這樣一個愿景:核心是將社會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開發成可以對學生形成思政教育的課堂。科學家精神在小學可以講故事,初中可以是一種精神引領,高中就是一種人生志向的確立。這是符合思政課程貫通培養的一個切入點。”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打破學科邊界,實現以育人為導向的多學科教育資源共享
對于做好新時代的德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臧峰宇教授認為:一是在大力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同時,要更好地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融入各門課程,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舉止產生影響,它的本質是立德樹人、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知識教育、能力教育為依托來實現價值觀教育。近幾年,人大哲學院除開設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自然辯證法概論這兩門思政課外,又做了大量的課程思政建設,包括設立吳玉章課程思政名師工作室等,獲評北京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使思政課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使哲學的課程思政覆蓋本碩博各個階段,在哲學教育中深入地踐行人才培養的辯證法,把學生的德性成長作為哲學教育的首要任務。
二是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建設應該加強思政課的教學與學科建設的銜接。人大哲學院從2015年起開設了一門跟中學課程體系銜接得比較好的新專業,叫做政治學、經濟學、哲學(PPE),開設這個專業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掌握符合時代發展前沿的政治學、經濟學和哲學知識,以一種綜合的學養面對當下一些復雜的問題。臧峰宇稱,為加強這個專業建設,人大哲學院突破了傳統教學的定式,打破學科邊界的束縛,實現以問題為導向的多學科教育資源共享。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去理解這些問題,一方面,他們開闊學生視野,另一方面,打通第一、第二課堂,既“讀萬卷書”又“行萬里路”,開設“哲思中國:中國式現代化與文化傳承發展”社會實踐項目,帶學生去現場實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魅力,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把專題講座、現場教學、交流研討等方式結合起來。
近年來,人大哲學院還嘗試了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讓哲學老師引出話題,請政治學老師、經濟學老師或社會學老師、藝術學老師共同來討論。幾位老師不同角度的分析給學生們提供了多種可能的答案。臧峰宇說,“我們要用跨學科的課程來回答學生們關心的德育問題,開闊學生視野,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以知識教育和思維方式教育為依托,不斷提高德育水平,為培養新時代具有哲學理論思維的復興棟梁、強國先鋒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