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成長·導航
父母要成為伯樂 雙重特殊兒童亦有天賦才華
特殊教育是指對身心有缺陷的人,即盲人、聽障人(聾人)、弱智兒童以及問題兒童所開展的教育。特殊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質量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辦好特殊教育,是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我國“十四五”規劃要求對特殊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22年初,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教育部等部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答記者問時表示,要“加快健全特殊教育體系,不斷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質量,促進殘疾兒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實現最大限度的發展,切實增強殘疾兒童青少年家庭福祉,努力使殘疾兒童青少年成長為國家有用之才。”
但特殊兒童有教育的最佳發展期和教育期,對此,家長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本期我們邀請專家對特殊兒童的家長予以輔導。
——編者
2023年12月,一段一位雙目失明的姑娘在宿舍中熟練地彈奏著8種樂器的視頻引起了大量網友的關注,這位要“用樂器創造價值”的勵志姑娘名叫王怡文。四年前,她以專業課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浙江音樂學院聲樂系,成為河南省首個參加普通高考考上大學的盲人考生。在2023年的杭州亞殘運會閉幕式上,怡文作為高聲部領唱,獻唱了終章曲《最憶是杭州》,那悠揚動聽的歌聲使無數人沉醉其中,也讓世界看到了她的模樣。
跟怡文一樣,那些在某些領域擁有超常天賦,又伴有某些障礙的兒童,被稱為雙重特殊兒童,也叫“缺陷天才”。這種缺陷通常表現為視力殘疾、聽力殘疾、學習障礙、孤獨癥、多動癥等。美國泳壇名將邁克爾·菲爾普斯也是一名典型的雙重特殊兒童,小時候被確診多動癥,后來因超常的運動天賦進入美國游泳隊,曾多次在世錦賽和奧運會比賽中打破世界紀錄,有著“飛魚”的稱號。作為雙重特殊兒童,他們的成功有天賦的因素,也與個人不懈努力分不開,而他們的父母則一定是伯樂!
很多雙重特殊兒童的父母在最初發現孩子的缺陷時,會感到震驚和不相信,無法接受這個現實,怡文的母親也不例外。2000年,怡文因早產被送進保溫箱,結果因過度吸氧導致視網膜病變失明,她再也看不到世界的模樣了。怡文的母親得知這個噩耗時,感覺天都塌了,不敢相信厄運會降臨到自己和孩子身上。而菲爾普斯9歲時,他的母親被告知兒子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癥”)時,最初也是感到非常沮喪和困惑,因為不知道該怎么辦。還有的父母會對醫生的診斷持懷疑態度,抱著“孩子再大一點就會好起來”的心態。直到最后確認孩子確實有缺陷后,父母則處在不理智、不冷靜的狀態,會不惜一切地為孩子治病;有些父母會嚴格地訓練孩子,相信孩子能夠痊愈,能夠“正常”起來,可面對一再失敗后,就會心力交瘁,怨天尤人。家長盡其所能發現孩子的問題確實無法徹底解決,而極有可能相伴終生時,他們可能會抑郁終日、放棄努力、聽天由命。若是父母長期處于這種消極頹廢的狀態,對孩子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甚至會抑制孩子的天賦和自身的價值。
遇到雙重特殊兒童這樣的“危機事件”不同的家庭,危機程度也有所不同。危機程度不僅與兒童的缺陷程度有關,還與父母的態度及家庭能夠得到的幫助和支持有關,如果父母希望克服困難以減輕孩子的缺陷帶來的危機,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接受事實,調整心態
當自己的孩子被診斷為特殊兒童時,對父母而言,這一定是個令人沮喪和困惑的消息,而接受事實并調整心態至關重要,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到家庭的應對方式、孩子的發展以及家庭的幸福感。父母要調整對孩子的期望,不是奢望孩子能夠“正常化”發展,也不要因此而對孩子不抱任何期望,而是要有一個符合實際的期望水平。父母應當了解孩子的障礙,將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優勢和潛力上。也就是說,雙重特殊兒童的父母不能悲觀避世,不要為自己將缺陷兒“帶”到這個世界而內疚,更不能責備孩子,應該坦然地應對挑戰。
尋求專業幫助,積極提供教育。雙重特殊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碰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父母應該尋求專業人士包括醫生、心理學家、教育專家等的幫助。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書籍、參加雙重特殊兒童發展課程等來了解孩子的特點及發展需求,給孩子提供專業的教育和訓練。要將孩子的教育訓練當作促進兒童成長的手段,而不是治愈孩子的缺陷。例如,怡文的父母很早將女兒送到盲人學校,尋求老師的專業幫助。盡管家境并不富裕,父母還是為女兒報了鋼琴班。菲爾普斯的母親起初按照醫生的指導給兒子服用藥物,在得知長期服用藥物會有一定的副作用后,她又積極尋求其他療法,讓小菲爾普斯參加各種活動和訓練,以幫助兒子擺脫多動癥帶來的困擾。
成為伯樂,發現天賦
對于雙重特殊兒童的父母而言,發現并培養孩子的天賦是能夠讓他們更好成長的最關鍵的一步。需要注意的是,明顯的缺陷往往會掩蓋孩子的天賦,使其很難被發現。如果父母只看見孩子的缺陷而發現不了閃光點,就會埋沒孩子的天賦。父母應當多關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及學習習慣,鼓勵孩子參與各種活動,并注重觀察孩子是否對某種事物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參與活動,觀察孩子是否在記憶、算數、藝術、運動、音樂等方面有超常能力。如果發現了孩子的天賦,父母就應當有計劃地進行培養,給予孩子支持和鼓勵,讓他們明白他們的天賦是獨特而有價值的。如果需要,還要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導師或教練,指導并激勵孩子在特定領域取得更大的進步,鼓勵孩子探索、嘗試和發展他們的技能,多參加比賽、演出等活動,以展現他們的才華。
怡文和菲爾普斯的成功,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們的母親發現并堅持培養孩子的天賦。怡文小的時候,媽媽為了讓女兒打發時間,給她買了一臺玩具電子琴,令媽媽沒想到的是,小怡文4歲時,就能聽著譜子,有模有樣地彈奏《魂斷藍橋》和《阿依達》等名曲。媽媽于是給女兒報了鋼琴班,而自己則開始自學盲文,并克服種種困難將譜子翻譯成盲文,以給女兒學習音樂提供幫助。恰文10歲開個人首場演唱會,后來又學長笛、葫蘆絲、手指琴等樂器,獲獎無數。同樣地,菲爾普斯年幼時,母親讓他嘗試各種運動,可兒子因患多動癥,無法集中注意力,運動時經常摔倒,不過,小菲爾普斯精力卻總是非常旺盛。起初,母親只是為了消耗兒子過剩的精力讓他接觸游泳,卻驚奇地發現,小菲爾普斯在游泳池邊會非常安靜,學習游泳時也很是耐心,訓練時展現出超乎常人的耐力和速度。
建立親密關系,提供情感支持
雙重特殊兒童天生就有的缺陷,使他們在生活自理、社會交往、學習時會遇到各種挫折,容易產生挫敗感,受到同伴的排擠和傷害,導致自我效能感降低等,而他們自身存在的獨特天賦也容易被缺陷所掩蓋。因此,父母需要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才能夠更早更好地發現和發展孩子的天賦。怡文從小沒有見過世界的樣子,媽媽努力為她尋找生活中的光。從學習音樂到考研,一直陪伴著孩子渡過難關,在女兒遇到“瓶頸期”時,依然鼓勵她堅持下去,輸掉比賽時,也會安慰她不要放棄。
而小菲爾普斯,上課時總是注意力不集中,老師和同學都不待見他,但母親并沒有責備他。遇到問題都會與兒子積極溝通,并耐心疏導教育,鼓勵他學游泳以釋放過剩的精力,最終菲爾普斯在泳壇獲得了傲人的成績。因此,父母應當與孩子建立密切的關系,鼓勵孩子勇敢地向家人、朋友和身邊人表達感受和需求,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并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
對于雙重特殊兒童的父母來說,想要讓雙重特殊兒童有更好的發展,并幫助他們獲得成功,首先就要接受事實并尋求專業幫助;其次,發現他們的興趣和隱藏的天賦是最為關鍵的一步,之后,可通過了解孩子情況、制定適應的計劃、提供情感支持和尋求社會幫助的方式為孩子提供支持;最后,父母要幫助和指導孩子克服困難和挑戰。當然,這需要長期的耐心、足夠的關愛和持續的努力。但也只有這樣,父母才能成為伯樂,才能幫助雙重特殊兒童更好地成長,最終與孩子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悅!
(作者程黎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兒童創造力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卓瑪更宗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學院本科生)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