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粵港澳聯手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點,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過13萬億元人民幣,專利能力位居全球四大灣區之首,成為全球最具前景的增長極之一。粵港澳三地應發揮各自優勢,聯手打造新質生產力,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首先,粵港澳三地各有優勢,可以實現優勢疊加。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是全球第四大外匯交易中心和重要的國際銀行中心,是亞洲最大的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和私人財富管理中心、全球主要的債券發行中心、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擁有健全的法律監管制度和金融體系。澳門在特色金融、會展、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上累積了一定基礎。廣東擁有一批世界級的創新型企業,還有大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科技型企業。粵港澳三地攜手,可把港澳的金融優勢與廣東高端制造業優勢疊加,加快培育和發展大灣區的新質生產力。
其次,粵港澳三地聯通便捷,可以實現高效互動。隨著“澳車北上”“港車北上”政策實施,經港珠澳大橋口岸進出境的港澳客車數量大幅增加,大灣區居民流動更加便捷。以今年春節期間為例,內地居民到港澳約252萬人次,港澳居民到內地約249萬人次,出現了“雙向流動”火爆的場景。未來,大灣區在“硬聯通”上繼續加力,規劃修建更多的陸路和水路通道;在“軟聯通”上繼續優化,比如,推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一簽多行”“一周多行”的旅行簽注模式,形成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三地之間可以實現高效互動。
再次,粵港澳三地的合作已有一定基礎,有利于制度創新。通過這些年的發展,大灣區通過前海、南沙、橫琴及河套4個國家級粵港澳合作平臺持續深化合作,已經取得一定成效。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被稱為“特區中的特區”,中央賦予“先行先試”的政策,制度創新深入推進。按照前海的發展規劃,今后,前海將具備空港樞紐、海港樞紐、鐵路樞紐、會展商務等核心發展要素,創新的條件會越來越好。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已于3月1日零時啟動封關運行,標志著我國實施制度型開放邁出新步伐。在已有的基礎上,大灣區城市攜手,可以構建政產學研用資協同創新平臺,推進大學網絡建設,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等,逐步形成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度體系。
此外,發展“新制造”“新業態”,離不開“新服務”的強力支撐。香港是我國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地區,從2015年起一直名列全球五大首選仲裁地之一,正在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可為大灣區提供高水平的法律服務;香港正在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可為大灣區提供高水平的知識產權貿易服務;香港文化多元,是國際人才的“宜居地”,可為大灣區提供高端國際人才服務。
隨著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找準定位,各顯所長,深度合作,定能共同繪就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亮麗畫卷。
(作者屠海鳴系全國政協委員、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
編輯: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