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十年時間,中國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才走過的工業化歷程,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走進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怎么走?這是擺在一個發展中大國面前的必答題。
在采訪中,委員們講述了一個個他們親歷、親為的故事。背后展現出的——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這不僅是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要求;更是在復雜國內國際形勢下,基于歷史、立足當下、著眼未來以智慧和遠見作出的判斷。
習近平總書記曾講過這個簡單而又樸素的道理:“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而“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有今后發展的高歌猛進”。
從翟青委員提到的“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讓更多老百姓端起“生態碗”、吃上“綠色飯”;到錢智民委員談及中國新能源產業的驕人成績;再到魏源送委員說起膜產業為代表的中國環保產業快速發展,都從實踐證明高水平保護正在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也成為中國“彎道超車”甚至“換道超車”的新機遇。
當然不可回避,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在短期存量一定的情況下,分配資源有時就會捉襟見肘,體現為生態建設的曲折性、反復性。但正如委員們所說,生態環境保護不是一陣子,而要善于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
要“明底線”“劃邊框”,任何情況下不突破、不妥協,真正將生態紅線當作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又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定力。
同時,要更加合理地分配資源,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依靠科技創新就成為重要一環。通過提升智能化水平、科學管理,讓決策、治理更“聰明”、更精細、更協同;通過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突破,不僅“添綠增金”,還能拓寬賽道,甚至“另起爐灶”。
這些要求是挑戰,更是機遇;讓人有壓力,但更有信心和干勁。
如今,有關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讓我們大家攜起手來,不負青山,主動當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青山,也定不負人!(記者 王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