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7年印發《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7年來一系列保障產業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政策出臺落地,一支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逐漸壯大,全國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但與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要求相比,技能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技崗不匹配、職業獲得感不強的問題仍比較突出。
為此,建議:一是大力發展高水平職業教育,讓產業工人蓄水池“滿起來”。應圍繞實施制造強國戰略,著眼新型工業化、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需要,建設一批職業教育的“985”“211”和“雙一流”。優化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加快“雙師型”教師培養,推進校企聯合培養、訂單式培養等工學一體的培養模式。
二是建立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讓產業工人競爭力“強起來”。政府應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探索“互聯網+”、“智能+”培訓新形態,支持線下線上結合的工匠學院體系建設,構建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政府推動、社會支持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督促企業足額提取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并將60%以上用于一線職工培訓,開展普惠制的職工技能培訓,廣泛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培養更多勞模工匠人才。
三是助力產業工人職業發展,讓產業工人腰桿子“硬起來”。應推動完善技術工人培養、使用、評價、考核機制,鼓勵企業落實“新八級工”制度,打通不同序列間橫向貫通的職業發展路徑,打破職業發展“天花板”。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動企業在工資結構中設置體現技術技能價值的工資單元,開展技能提升與薪酬增長相關聯的能級工資集體協商,建立健全技術工人憑技能、靠貢獻提高薪酬待遇的激勵機制,樹立“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導向。
四是營造良好社會氛圍,讓產業工人職業吸引力“熱起來”。各級黨委和政府應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給、投入力度,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制定出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法,推動各地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進一步健全完善表彰體系,設立技術工人專屬的國家級表彰獎項。推動設立中國工匠日、全國技能日,大力開展勞動教育,支持勞模工匠展示館、勞動公園、勞動者文化街等建設,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