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9日電(記者 李冰潔)“非遺是什么?我們為什么要保護它?如何來更好地傳承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吳文科說,從歷史角度看,我們不希望看到技術代替藝術,而保護非遺,能夠防止快速發展造成的與歷史和傳統的斷裂。
“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特色,保護非遺,本質上講就是在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吳文科提到了同組其他委員提案涉及的方言保護問題,“對于傳統的戲曲和曲藝而言,如果不保護方言,就好比植被遭破壞、水土在流失、藝術特色會蕩然無存。”
“我們要有自己的文化話語體系,要有文化辨識度。”在吳文科看來,維護文化多樣性是保護非遺的真正意義和根本價值所在。
“現在有關部門正在做的一項工作,就是設立藝術實踐型專業人才培養的專業博士學位。”吳文科解釋道,國家未來會更加強化應用型高端人才的培養,包括戲曲和曲藝在內的創演人員也可以攻讀博士學位,接受更加專精的業務訓練。“對非遺傳承人的關照、重視、崇尚和幫助,甚至于資金等的切實扶持,是保護非遺的核心與關鍵。”
在文藝界別聯組討論會上,吳文科提出將重陽節暨“老年節”納入國家法定假日,收獲了一眾贊同。吳文科說,2006年,重陽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迄今全國各地有“踏秋”“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等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及大同小異的風俗習慣,說明重陽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深厚的群眾基礎。
“將重陽節納入法定假日,既能厚植孝老敬親的社會土壤,培育優秀傳統的文化風尚,還能拉升消費、帶動旅游、促進社會發展、推動經濟繁榮。”吳文科希望,通過將重陽節暨“老年節”納入法定假日,以此激發傳統文化的新動能,讓傳統習俗文化撬動現代社會發展,“這是非遺保護傳承的另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