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司晉麗
“少年兒童是中國的未來,呵護好他們的身心健康就是在為明日中國奠基?!弊鳛橐幻派飳W家,周忠和委員的專長并非心理學,但是一直關注著中小學生抑郁、焦慮、失眠、網絡成癮等現象。
“以前大家都是成年后才能感受到很大壓力,現在的孩子們小小年紀就承受著超前的學業壓力。正常活動、交往的時間被擠占,這必然會引發不良后果。”周忠和憂心忡忡地說,不少學校沒有給學生充足的課間休息和戶外運動時長,學生社會性發展受阻、體質下降。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本身就是我們研究的方向之一。春節期間接到周委員的電話,于是我們聯手調研、撰寫提案?!笔Y毅委員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他告訴記者,一些家長認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如果不“卷”起來的話,孩子以后會“吃虧”,不能從競爭中脫穎而出。而當青少年面臨沉重的學業負擔和升學壓力時,再加上網絡、游戲、小視頻等線上資源的誘惑,很容易轉向虛擬世界尋求慰藉,與現實疏離。
“人們早期的人生觀、價值觀,很大一部分是在玩耍和與不同的人進行交往中建立起來的,這是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社會交互?!笔Y毅說,兒童青少年正處在腦智發育與心智發展的黃金期、心理問題與認知障礙的首發敏感期,應該做符合年齡規律的事情。
加強心理與認知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2023年,國家發布“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有效推動了兒童青少年心理與認知健康服務體系構建。周忠和與蔣毅認為,計劃在實施中還可以從優化環境、加大科研投入等方面加以著力。
蔣毅建議,教育部門發揮“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詢委員會”的專家咨詢和輔助決策作用,為每所中小學配備一位本科以上心理專業人員。另外,還要充分保障學生課間休息、睡眠時間和戶外活動時長,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研學旅行、體育、社交活動。
“心理問題的解決一定要靠疏,而不是堵?!敝苤液驼f,建設科技強國需要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但現在一些青少年缺乏好奇心,不會提、不敢提問題。要引導青少年突破應試教育的“藩籬”,敢于想象、敢于嘗試、不怕失敗,建立強大的心理韌性和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