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共中央出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不斷完善產業政策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模、速度、質量邁上新臺階,加速聚力形成新質生產力。同時,還存在區域布局同質化、產業組織形態不優、產業關聯度不高等問題。建議:
一是因地制宜,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利用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容量大、鏈條長的優勢,鼓勵各地分工協作、突出區域現實條件和潛在優勢錯位發展。地方優惠政策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應適度,避免產業發展過度依賴政府補貼。總結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發展經驗,跟蹤研判相關領域產能擴張勢頭,對重大項目開展窗口指導,注意區域協同和產業協同,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避免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加強東部地區科研能力建設,加強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構建全國“通功易事”分工體系。
二是多維協同,推動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發展。構建“鏈主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系統發展路徑。發揮鏈主企業作用,以大帶小構筑龍頭企業引領產業鏈發展的“以點帶線”格局。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暢通“教育—人才—科技”和“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形成“集線成面”格局。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梯次發展體系,建立集群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構建產業集群及配套體系“合面成體”格局。
三是與時俱進,健全統計監測體系。完善統計監測制度,公布全國及各地方、各領域關鍵指標統計數據,編制統計年鑒,發布年度報告,便于地方掌握產業發展實際,推動交流協作,促進鍛長補短。
四是統籌謀劃,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帶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分步走戰略。短期,集中優勢資源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鍛造新動能。中期,構建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以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賽道孵化未來產業、以未來產業爭搶發展機遇的新優勢。長期,在產業深度融合、區域合理分工、雙循環與統一大市場有機互動基礎上,構建形成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