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消費方式的轉變,預制菜產品大規模涌入市場,甚至進入學校。這是擁有“零食女王”之稱的全國政協委員、來伊份總裁郁瑞芬今年格外關注的話題。
郁瑞芬說,此前,上海市政協開展了相關調研活動。委員們認為,預制菜市場在高增長的同時,行業標準并不完善,整體上還不夠成熟。大趨勢發展的情況下,建議預制菜產品只可以進入消費者有主動選擇權的商品市場,而不得進入讓消費者被動選擇的市場,如學校食堂、職工食堂、養老院等。
“是堵還是疏,可能需要在更大范圍更長時間內,跟蹤調研。但是,‘食’是民生大事,嘴巴是等不得的。”為此,郁瑞芬提出,為預制菜進入校園加把“鎖”——推動幼兒園、小學建立系統的食育課程體系。
吃,誰不會?但吃什么、怎么吃,這里面的學問可真不少。
“這門學問要從娃娃抓起。”郁瑞芬說,“提高幼兒園、小學階段食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應遵守相關標準要求和教學實踐要求,建立起系統的食育課程體系。”
郁瑞芬認為,要從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兩個層面,加強對兒童、青少年食育措施的探索,不斷積累經驗,落實食育的各項工作要求,逐步實現食育與飲食實踐的融合。“我想,食育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兒童、青少年學會辨識食物的安全性、來源、營養價值,懂得簡單的餐桌禮儀,了解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促進身心的健康成長。”郁瑞芬如是說。
營養不營養,健康不健康,孩子們自己也應該有知情權。
郁瑞芬認為,培養兒童、青少年對于食物的正確認識以及良好飲食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系統的食育課程體系,包括食育知識、食育藝術、食育行為、食育利益、食育情感等多方面內容的教育要求,通過食品健康教育課程、短片、教學實驗、科普讀物、食育游戲等多種方式,以主人翁視角向兒童、青少年普及豐富的食物營養價值方面的知識,并同時組織進行系列食物辨別和生長過程觀察的實踐活動,通過具象、感性的知識講解途徑,可讓兒童、青少年直觀地掌握了食物相關的理論知識,了解營養均衡的重要性,逐步實現食育與飲食實踐的融合。
她說:“食育課程將有效指導兒童、青少年學會辨識食物的安全性、來源、營養價值,了解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而促進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成長。”
當然,食育課程不僅僅是學校的事,家庭也是“第二戰場”。
“從兒童、青少年食育的角度,家庭食育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直接影響、決定了孩子成長中的飲食偏好和飲食習慣。”在郁瑞芬看來,教師可以通過與家長的積極溝通和交流,建立幼兒園、小學與孩子家庭的良好教育聯系,提高孩子父母及其他監護人對食育的重視,協調雙方共同的食育目標,從而給予孩子全方位的食育和良好的家庭飲食環境,強化對孩子的飲食文化教育。
郁瑞芬說,相信食育課程將教會孩子們哪怕是面對預制菜也能主動選擇,從而讓校園午餐更營養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