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積極探索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不斷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本質的認識,不斷推進金融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積累了寶貴經驗,逐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通過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穩慎把握好節奏和力度。
近年來,我國金融事業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不斷取得進步,有力支撐實體經濟的發展,為我國建設金融強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是我國金融規模不斷擴大。2023年三季度末,我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為452.82萬億元,已經建成全世界最大的銀行體系,第二大保險、股票和債券市場。二是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斷上升,有力地支撐了經濟恢復。三是我國金融支撐實體經濟持續加強。2023年末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235.48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四是金融支撐我國經濟高質量增長不斷加強。
我國國際金融合作取得積極進展,金融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有力地支撐了我國高水平的開放。一是中國人民銀行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加強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各國央行等對話溝通。牽頭推動二十國集團可持續金融工作組工作。進一步深化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與高水平開放要求相適應的監管體系。二是人民幣國際化取得新進展,包括進一步便利和推動跨境貿易投資人民幣使用;優化人民幣國際使用和貨幣合作網絡;推進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人民幣跨境收付、貿易融資、外匯交易等功能增強等。三是有力防范了系統性金融風險。2023年世界利率高企、金融風險不斷加劇,央行建立和完善針對國內和國際金融市場風險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政策調控很好地實現了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共同穩定。
當前,在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面臨一系列風險沖擊與挑戰。“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對我國金融對外開放提出挑戰。一是世界經濟增長放緩,而且出現分化趨勢。世界經濟放緩的預期影響需求,各國需求呈現放緩趨勢,世界貿易會下降。二是世界通貨膨脹水平呈現復雜態勢,全球經濟呈現高利率、高風險的態勢。高利率使得國家的主權債務的成本急劇上升,違約風險加劇。三是各國貨幣政策調整不確定性增加。
金融開放是我國改革發展的重要動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我國進一步擴大金融市場的開放。
要大力提升金融業制度型開放的水平,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國內相關領域改革。一是構建與金融高水平開放要求相適應的監管體系,提升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本領。二是完善境外投資準入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三是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更好服務我國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四是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
要大力發展跨境電商,完善跨境電商結構,推廣跨境電商的人民幣支付。我國跨境電商取得了快速發展,其中B2B模式是主流,占比達到75.65%,而B2C的規模占比僅為24.4%,未來要大力發展跨境電商中的B2C模式;要加大我國跨境電商的進口規模;要在跨境電商中推廣人民幣的使用,規避匯率風險。
要保持貨幣政策穩健性和獨立性,結構性貨幣政策更加有效,財政政策的跨周期設計和調節需要精準、高效。在全球經濟仍在下行時期,應著眼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保持貨幣供應量與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一是從宏觀政策跨周期調控的長期視角出發,著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緩釋,優化“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的“雙支柱”調控框架的協調和搭配,使央行的政策調控能夠更好地實現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共同穩定。二是逆周期財政政策是必要和及時之舉。逆周期調節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實效、更加精準靈活,以最小的成本帶來最大的高質量增長的同時,也要兼顧長期的財政政策空間。
要切實防范風險,特別是將金融系統的風險作為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針對國內國際金融市場風險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對國內的風險進行監測識別,包括金融機構、房地產和地方債風險進行壓力測試和風險識別,幫助金融監管部門及時采取具有前瞻性、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對國際金融風險進行監測預警,分析其影響國內市場的途徑,結合國內外經濟形勢進行綜合判斷,采取前瞻性、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作者龔六堂,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數量經濟與數理金融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