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理論>雙向發力
加強政策制度創新 全面建設美麗中國
政策制度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基礎支撐和有力保障。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提出美麗中國建設的七大重點任務,其中之一就是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從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等方面,鮮明地提出要創新完善有利于美麗中國建設的政策制度,形成統籌各領域資源、匯聚各方面力量的治理體系。
抓好建章立制,夯實美麗中國建設的制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基本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四梁八柱”制度體系。但是,在美麗中國建設背景下,我國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仍然存在法治不完備、制度不嚴格、執行不到位等問題。
《意見》強調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底盤作用,從制修訂相關法律、完善標準體系、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等方面,推動構建更加完善的生態環境政策制度體系,著力強化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多方發力,打牢夯實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的“基本盤”。建章立制只是第一步,有效發揮政策制度的執行能力和監管效能很重要,這有利于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效率,是需要加快完善執行機制、強化制度的剛性和約束力,在完善政策制定體系的同時一定要提高政策制度的執行質量和效率。
完善政策法規,營造有利于美麗中國建設的制度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綠色低碳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需要有完善的政策保障,其中就包括支持綠色企業、綠色產品、綠色技術的經濟政策。
《意見》提出,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強化財政支持、稅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價格政策支持。落實這一要求,需要通過財政投入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在財政支持方面,要建立健全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中央應適當加強在跨區域、重點流域和全國性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事權支出責任,地方政府應主動承擔轄區內生態環境保護事項的財政支出責任。在稅收政策支持方面,要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稅法,不斷完善征收體系,用好稅收優惠和減免等措施。在金融支持方面,要強化綠色金融供給,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健全氣候投融資、碳市場、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等機制模式,撬動更多金融資源投向綠色低碳領域。在價格政策支持方面,要加快建立體現資源稀缺程度、生態損害成本、環境污染代價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成本內部化。
做到“兩手”發力,形成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合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兩手”發力,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建立健全“雙碳”工作激勵約束機制。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既要有效市場,又要有為政府,充分發揮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雙輪驅動作用。
有效市場主要表現在高效配置資源環境要素資源、加快推動形成各類經營主體、打造高標準市場制度體系、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等方面。這就需要構建更多運用經濟手段進行生態環境治理的市場體系,既能夠提高資源環境要素在不同部門、行業、地區之間的配置效率,又能為減污、降碳、擴綠、增長提供激勵。有為政府是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和善于作為,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具體來說,“不越位”的政府要加快職能轉變,通過創新管理和服務方式,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和內生動力,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營造良好市場氛圍;“不缺位”的政府要強化重要制度提供和政策保障作用,進一步規范環境治理市場,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確保該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和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做到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有機統一,才能持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美麗中國建設科技支撐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實踐證明,面對美麗中國建設的新形勢新要求新挑戰,傳統的工作方式和治理手段已難以適應,亟待通過生態環境科技創新來破解難題、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意見》強調,加強科技支撐,加快數字賦能。要以實現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為核心目標,把減污降碳、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污染物治理、核安全等作為國家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為科學決策和精準施策提供理論方案、技術方案和成套裝備。要整合政府、社會、市場多元力量,加強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生態文明領域智庫建設,培養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態環境人才隊伍。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加強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推動形成智慧執法體系,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中,需要充分發揮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優勢作用,有效發揮人民政協智力密集、人才薈萃特點,繼續將美麗中國建設等議題作為人民政協協商重點,結合開展“美麗中國,政協委員在行動”等多種方式,積極為美麗中國建設建言獻策,為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更多政協智慧和力量。
(作者王金南系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編輯:付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