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4新春走基層>滾動新聞
新春走基層|天津返鄉新農人:家庭農場扭虧為盈了
新華社北京1月26日電 1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客戶端發表題為《天津返鄉新農人:家庭農場扭虧為盈了》的報道。
2023年夏,韓建敏蹲在悶熱到令人暈眩的大棚里,用剪刀剪去一個個西紅柿根蒂,以防長途運輸時戳破其他西紅柿表皮。滴滴汗珠落在腳下,浸潤著小塊的深褐色土壤,她突然意識到,與這片土地重新聯結上了。
從北京的職場,到天津的農場,作為一個新農人,韓建敏用3年多時間完成了生活與精神上的“回鄉”。剛剛過去的2023年,她的農莊也走上正軌。
韓建敏是天津市寧河區玫瑰園葡桃農莊的負責人。與許多“80后”一樣,她從小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期待著探險。
3年前,韓建敏辭去薪資不錯的程序員工作,回到天津市寧河區小沙窩村?!拔壹疫^去只種了十幾畝葡萄地,2014年我父親承包了100多畝地建起了葡萄園,結果年年虧損。當時覺得自己要再不回來,賺的錢都不夠他們賠的了?!闭f起回鄉的原因,韓建敏現實又直白。
從回鄉開始,韓建敏形容自己“交了很多學費,一家人一起摸爬滾打”。2023年伊始,韓建敏覺得隨著疫情防控轉段,農場的葡萄、桃子、蘿卜、土豆一定會有好銷路,采摘園里也會迎來蜂擁而至的客人。但現實并不如預期。
“有次我爸拉來一大巴的游客來果園采摘,最后只買了200多元的葡萄?!表n建敏說,這一趟沒有賺錢,反而賠了近600元?!霸诒本┮辉沦嵰粌扇f的工資覺得挺累,結果回來發現農民都是一塊錢一塊錢地賺,更不容易?!?/p>
為了把“一塊錢賺成三塊錢”,韓建敏不斷改變種植方式,“葡萄上天”就是辦法之一。根據考察和學習來的方法,韓建敏對農莊28個大棚進行種植“改革”:原本攤在地上的葡萄藤被懸空架起,空置出來的地面種上了西紅柿、蘿卜和土豆?!笆┮淮畏?,天上、地下一塊用。”
一邊是改變,另一邊還有堅守。韓建敏回鄉后,一直堅持發展綠色農業,主要種植56種葡萄和30多種時令果蔬。
拿起一串“陽光玫瑰”葡萄,抖動著晶瑩的果實,韓建敏說:“因為不打膨大素,也不打農藥,我們的葡萄并不鮮亮,但是口味就像小時候吃的那樣?!?/p>
農莊的發展卻因此遇到更多難題。幾年前,農莊的葡萄往往賣一半、壞一半,韓建敏的父親也曾質疑過這種堅持。但韓建敏始終認為,這是農場的核心競爭力,不能輕易改變。
韓建敏口中“除了長得有些丑,其他沒毛病”的果蔬,在2023年終于得到認可,農莊成功被認定為天津市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
韓建敏還順應寧河區發展農文旅融合的趨勢,辦起了研學、科普、品鑒會等活動,在農莊中陸續打造起動物互動區、百果園采摘區、拍照打卡區、葡萄觀賞區等,從單純的采摘,升級為讓游客零距離感受農學文化的魅力。
“看咱們院墻上的畫、科普長廊里的文字,都是我一筆一筆畫上去、寫上去的。”韓建敏指著這些并不專業的作品,眼里透著光。
韓建敏說,回望過去的一年,她比在北京打拼時更忙更累,幾乎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但身體卻更結實了,心里也更充盈了。
去年冬天的一場暴雪,讓整個華北地區氣溫驟降。那天凌晨,怕大棚里的果蔬被凍壞了,她和父親摸著黑、披上襖,在大棚里點了半晚上的竹炭增溫塊。“我當時就想,關關難過,關關也必須認真過。”
進入冬閑后,韓建敏和父親算了一筆賬。2023年,農莊整體投入68萬元左右,目前收入是75萬元,終于扭虧為盈。其中,研學占到總收入的8%,團建占到10%,文旅占到12%,而農產品則占總收入的七成。
冬日的農場里,葡萄藤已經冬眠,西紅柿正在育苗,還沒找到買家的蘿卜仍在地里等待。“我們沒有大筆的資金支持,發展的過程就是慢慢試、滾雪球。眼前我能肯定的就是,農業是長期的堅守,是我和父親的當下與未來?!?/p>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