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4地方政協全會掃描>委員說
讓非遺在傳承中煥發新活力
——浙江省政協委員郭藝與非遺傳承發展的故事
“是熟悉的味道,跟小時候一樣!”老姐妹倆嘴角洋溢著幸福與喜悅,品嘗這碗從工作人員手中遞來的臘八粥米。不久前的農歷臘月初八,“到非遺館 過臘八節”活動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展,省非遺館聯合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臘八節習俗”保護單位杭州靈隱寺精心準備了凈素臘八粥米和“龍德曜日”祈福年歷發放給當天逛館的觀眾,送上臘八節的溫暖。有和老姐妹們一起領粥米的,有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領取祈福年歷的,老少皆有之,共同感受臘八節濃厚的節日氛圍。
在浙江這片土地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精神。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非遺項目面臨著傳承危機。1月22日,浙江省政協全會期間,省政協委員、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館長郭藝講述了她與非遺的故事,對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我因工作需要,從被保護者轉變為保護者,也因此了解了更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苦與樂。”在個人藝術創作和非遺保護工作的岔路口,郭藝選擇了后者。于2023年8月開館的浙江省非遺館,是郭藝多年來的一個心愿,作為全國第一個大規模綜合性的非遺場館,不僅將用來展示全省非遺項目,更是研究、傳承和推廣非遺項目的重要載體。
非遺館與博物館最大的區別是什么?這是來到浙江省非遺館的許多觀眾提出的疑問。郭藝認為,如果說博物館的展陳更多側重于物和歷史,那么非遺館更多側重的是人和過程;如果說文化館是文化殿堂,那非遺館一定是人間煙火。
“這個場館我們已經實現了開館即爆款,出道即出圈。”郭藝眼中的浙江省非遺館里,有邊看邊認真記筆記的老人,有興奮地與裝置互動的小孩,有認真拍照打卡的青年人。走進非遺館,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回到了歷史的長河中。每一件展品,每一次演出,每一場活動,都凝聚著無數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傳遞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從事非遺保護20年,郭藝認為非遺傳承的主體始終是人,“要‘一手牽著小的,一手扶著老的’,讓非遺得到傳承,讓文脈得以賡續。”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非易事,該如何解決非遺項目面臨的傳承人老齡化、后繼乏人的困境?在郭藝看來,一方面要通過各種各樣的路徑,讓青少年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讓年輕人知道歷史文明的面貌;另一方面要和時間賽跑,浙江省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有196位,在世的144位,其中70歲以上的占比高達70%,要用記錄工程把他們的傳承實踐記錄下來。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仍需繼續努力,守護好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讓它們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輝。“所以浙江省非遺館在除了傳承展示傳播之外,我們還要踐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具有無限的創造力。”在現場,郭藝向我們展示了她的胸針,這是一枚“傳二代”的手工作品,采用傳統的竹編技藝編織成非常現代的胸花,將非遺與時尚相結合,“相信年輕朋友們都會很喜歡”。
最后,她發出倡議:“希望全社會都能關注非遺的傳承,讓我們一起觸摸非遺的匠心,非遺的溫度。”她也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們一定會為孩子們的文化自信點贊,為傳承人的文化自覺歡呼。”(記者 鮑蔓華 通訊員 杜君妍)
編輯: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