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4地方政協全會掃描>新聞動態
武漢市政協新增環境資源界別
委員亮相全會共話“云在藍天水在城”
人民政協網武漢1月22日電(記者 毛麗萍)武漢作為“國際濕地城市”之一,江河縱橫,百湖密布。1月17日,武漢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開幕,來自新增環境資源界別的委員們帶著沉甸甸的責任參加會議,共話“云在藍天水在城”。
2023年12月27日,政協武漢市第十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關于增設環境資源界別的決定。由此,市政協界別設置增加到32個。
新增設的環境資源界別的委員們精神振奮、心有謀劃。市政協委員、江漢大學環境與健康學院教授劉瓊玉表示,新增環境資源界,能更好地聚焦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的解決,更好地發揮政協的智慧和力量。“把武漢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離不開‘水’。”劉瓊玉說,她將提出“關于加快武湖濕地資源開發保護利用”的提案。
長期從事水生生物研究的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曹特說:“優美的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探索中大型湖泊低成本、高效率水生態系統恢復技術和模式,事關武漢湖泊治理總體成效。建議武漢市探索適度降低河湖水位,促進水生態系統自然恢復,在確保來水及排水安全的前提下先行先試。”
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是重要抓手。市政協常委、風脈能源董事長葉毅建議,武漢在發展新能源產業方面具備良好的產業和科技優勢,在儲能新材料、強磁場重大裝置等領域,具有深厚的科技成果轉化積累及廣闊的轉化空間。應進一步發揮科教優勢,精準培育光電子、新能源材料等新能源產業鏈上游科技企業。
“鄉村是生態涵養的主體區,統籌鄉村的農田、森林、草地、湖泊等生態資源,是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關鍵與前提。”市政協委員、華中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教授吳雪飛建議,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加強鄉村生物多樣性保護,樹立農田保護長遠觀,對部分具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的農田建立問題預防機制,實現農田可持續健康生產。
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的市政協委員、市鄉村振興局開發指導處處長李苨苨深有感觸:“鄉村旅游、市民體驗的需求,讓鄉村生態資源保護和利用面臨新的機遇。武漢江夏海洋村、蔡甸后官湖濕地開發建設等項目積累了成功經驗,既保護了自然資源,又贏得了發展紅利。未來,武漢應繼續沿著這一方向深入探索,讓青山綠水轉化為綠色動能。”
新界別,新使命,新作為。委員們紛紛表示,增設環境資源界別是提升武漢環境資源保護水平的重要舉措,作為環境資源界委員,將認真履職,以實際行動為保護藍天、碧水、凈土,保障能源資源安全貢獻力量。
編輯: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