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熱點背后 政協歷史 奇聞軼事 軍事歷史 口述歷史

首頁>春秋>口述歷史

2023年中國口述歷史觀察報告

2024年01月11日 14:27  |  作者:林卉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時隔三年,第九屆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于2023年11月6日至12日在中國傳媒大學回歸線下活動,年度主題為“回望·賡續——口述歷史的時代擔當”。國際口述歷史泰斗亞歷山德羅·波爾泰利和千余人次國內外口述歷史專家、從業者的到來,及中國和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數百個項目的參與展示,使之再次成為口述歷史界的年度盛事,也為此次觀察提供了豐富樣本。

通過全景觀察和分析,2023年的中國口述歷史事業具有以下年度特征:首先,大批因疫情停頓的口述歷史從業者再次出發,所關注議題愈加豐富;其次,口述歷史創作主體隨著青少年群體和女性群體的加入而呈現多元化,促進學界生發出新的研究觸角;再次,圍繞口述歷史與國史研究展開的學術討論,顯示出了從業者持續進化的實踐意識,不斷印證和推動著中國特色口述史學理論前沿的發展。

2023年中國口述歷史觀察報告(分離圖)(3644599)-20240111140413_愛奇藝

家·國記憶——抗美援朝老兵的戎耀時光

2023年中國口述歷史觀察報告(分離圖)(3644609)-20240111140437_愛奇藝

川菜口述歷史實錄

2023年中國口述歷史觀察報告(分離圖)(3644603)-20240111140424_愛奇藝

文物守護者高原口述史

口述歷史議題進一步豐富 體現出對社會的全景觀照

2023年的口述歷史事業呈盎然發展之勢,在過去幾年積極探索的基礎上,主題的豐富性仍在繼續。其中既包括經典議題,也包括引發關注的特定社會現象與公共話題。不同項目組根據自身的優勢,在同類選題中發掘出了不同價值的內容。如以戰爭回憶視角切入的“家·國記憶—抗美援朝老兵的戎耀時光”“尋找飄蕩的忠魂”“戰爭遺孤啟示錄”和以文化視角切入的“上海電影老藝術家口述歷史”“共和國之聲:中國播音口述史”“大影節30周年口述史”“安徽文藝名家口述史”“老一輩出版家口述實錄”“南戲故里活態記憶”“濱城戲韻·大連京劇口述史”“今夜村里唱瓊劇”等,都是主題鮮明的項目。2023年以建筑視角切入的口述項目出現了《平涼路2767弄——上海十九棉百年工房口述史》“光明巷45號民居拾遺”“童年城市的消失”“再見,長江西路301號”《重慶母城建筑口述叢書》“重慶老商號寶元通口述歷史”“記憶東山·老洋房里的人和事”等項目和作品;在近年發展迅速的“機構史”領域,校史、村史相關的口述項目令人耳目一新,如“交通大學西遷口述采集工程”“百年綏師”“南外記憶”“東北邊疆地區民族教育教師教學口述史(朝鮮族篇)”“跨越半個世紀的村書記口述史”“湖南省中方鎮鄉村女教師口述史”“親歷鄉村基礎教育47年”等;此外,醫療口述史領域中也出現了一批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中國病理人物口述史”“基層衛生變化的親歷者”“鄉村分娩醫療技術與身體權力轉向”“赤腳醫生時代的醫患關系”“上地醫院·心動有聲”“河南省周口市川匯區基層衛生變化的親歷者”“個人史之病殘篇”等案例。

部分地區口述史項目集中涌現,這從一個側面代表了該區域口述歷史工作的整體繁榮。如來自江蘇的“南京電影制片廠口述史”“江蘇法院人口述歷史”“無錫市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南京理工大學:勇攀高峰的科研之路”“00后對話無錫鄉鎮企業家”“初中生學做口述史”《近代中國的影像書寫》;來自湖北的“三線建設親歷者口述歷史”“三線記憶·新光記憶”“襄陽新聞事業口述史”“鐵路現代化和鐵路精神傳承”“‘三交’史口述歷史研究”“以戲會友”;來自福建的“福州船政文化口述史”“老福州茶攤記憶”“閩都扛齋習俗”“消失的福州老地名”“流動的村莊·口述史中的拖姑村”;來自云南的“云南名人家庭故事會·翠湖故事薈”“云南迪慶少數民族干部成長口述史”“知青云南記憶館”“老山作戰回憶錄”;來自山西的“當代中國人日常生活演化史”“太原記憶系列·金色童年”“時代印記·幸福瞬間”“太原機車廠職工口述史”“山西長治上黨梆子·耍牙口述史”“山西長治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三代人的永定路鐵路宿舍”項目等。

部分項目組已多次參展,卻始終保持著探索和創新。如“深圳口述史”(深圳市政協主導項目)已開展至第四季;“口述云南”已完成黨史、生態、作家、科學家等多個系列;“提線木偶戲傳承人口述史”從漳州走到泉州;“百年鐵人史話”項目又派生出了“紅色會戰家譜”項目;“枕流之聲”項目的訪談對象有所擴展:在公寓老住戶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原住戶、外國住戶和物業人員的口述;《大國車志·汽車口述歷史系列叢書》已陸續完成10本圖書的出版;“雷州青年運河往述”項目已進一步完善為“雷州青年運河建庫開河親歷者口述史”;“贛江漁民口述歷史”團隊又開展“中國長江江豚故事口述歷史”項目;“口述嶺南工藝”團隊則繼續推進“口述嶺南盆景”項目。

部分深耕口述歷史的機構和組織也在持續實踐,如寧波大學公眾史學研究中心開展了“浙東革命親歷者口述訪談”“風華回憶錄”“寧波大學退休領導口述歷史”“公共史學教學交流會”;杭州師范大學周東華教授帶隊的“全國麻風病防治親歷者口述史”項目組已調研13省68個麻風院村;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口述史研究中心在組織行業口述歷史活動的同時,提交了“黃河下游百位工匠口述”“第六屆建筑口述史研討會系列衍生作品”“傳薪計劃·中國建筑口述史實踐工作坊”等項目;加拿大移民口述歷史項目組今年又攜“選擇——華人移民口述歷史叢書第二冊”和“一路向北”兩個成果參展;公眾號“口述歷史”“茉莉留聲機”更是長期致力于推進口述歷史的公共參與。

與此同時,一些項目引入了全新的觀察角度:“川菜尋游記口述歷史實錄”“中國科幻口述史”“中國普什圖語從業者口述史”“創業者如是說”等項目組在口述實踐中發現了新領域的記憶礦藏。在口述訪談對象的選取上,口述歷史實踐者對準的不再只是老年人,而是擴大到更為宏觀的社會現象及其相關人群,如“留守兒童心靈狀況觀察與記錄”“高原文物守護者口述史”“黃河灘區鄉村振興影像圖志”“大伡口述史”“內蒙古電影博物館創建史”“贛州老影院口述史”“白云熱線開通20周年口述歷史”“新時代浙籍全國勞模口述史研究”“紅旗漫卷浪激鵬灣”“深澤縣紅色故事”“賓縣籍抗美援朝老兵訪談”,以及針對性較強的“口述家族歷史在大學通識教育中的實踐”“夢想故事書”《美國體育文學與體育口述史研究》等。以上項目成果大多以資料檔案、圖書、紀錄片及展陳等口述歷史常見的方式公開。另外,在公眾視域內,口述歷史作為創作方法開始進入藝術創作領域,如影片《吾愛敦煌》《我本是高山》等,都借用了口述歷史的記錄風格。

口述歷史理念也在進一步走近個體,更為貼近故鄉、貼近家庭、貼近微小的聲音,如“《追憶阿哈納格蘭》中譯本”“紀錄片《一個人的綠洲》”“街頭義務理發師”“為家鄉做口述史”“我在鄉下修村志”“我為啥能提前20年提出企業改制建議”“鄉見系列·手上記憶”“行影人生”“獻給蕓蕓眾生的生命備忘錄”“紀錄電影《母親》”“紀錄片《彼此》”“永遠的老阿姨龔全珍”“梨園一葉·京劇科班富連成”“江西新城陳氏·家族百年沉浮”“真善如蘭”“給我愛的父親”“紅土的兒子”“她和它們”等。通過對口述歷史的實踐與理解,口述歷史人的行業素養逐步成熟,從而保證了行業的自覺創新和自身的不斷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學者們開始關注口述歷史的核心——人的記憶本身。澳門大學講座教授王笛呼吁研究者從宏大的敘事轉向日常史觀,把焦點放到普通人身上,即是把歷史放到了顯微鏡下,可以發現肉眼所看不到的、所理解不了的歷史。新加坡口述歷史學家賴素春認為口述歷史注重的是個體,表現為某件事或者物對人的影響以及個體對事物的看法,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值得結合其他史料細細訪談。著名紀錄片導演張釗維認為:在面對口述歷史對象或者材料時,要考慮到創作者的初心及創作角色。口述歷史紀錄片的創作表象上看是表達和連接,心理層面還包含了縫合、解釋和釋放。這些理念產生于具體的口述歷史實踐,有助于行業進一步認識口述歷史的本質屬性,進而推動整個事業的良性發展。

2023年中國口述歷史觀察報告(分離圖)(3644613)-20240111140547_愛奇藝

老福州茶攤記憶

2023年中國口述歷史觀察報告(分離圖)(3644605)-20240111140519_愛奇藝

溫州戲曲口述歷史

2023年中國口述歷史觀察報告(分離圖)(3644611)-20240111140507_愛奇藝

上海電影老藝術家口述歷史

創作主體愈加多元 新的實踐群體帶來新的業界生機

數字時代帶來了影像工具的迅速普及,也推動了普羅大眾的記錄和表達意識。這也使得專業化的口述歷史實踐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吸引來了更多的參與者,最大化發揮其本身的優勢。今年的口述歷史項目主體中,比較明顯的變化是項目代表群體年輕化、性別視角完善化和學術活動組織中的視角全景化。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進入口述歷史領域,涌現出眾多“大學生項目”。如“半夏二十年與中國青年影人口述史”“故鄉大學生家族口述史非虛構文學作品集”“EYE TO I 口述歷史與虛擬技術融合體驗”等,初高中生也加入到口述歷史的實踐中。入選2023年口述歷史周的年度參展作品中,年齡最小的創作者只有12歲。青少年實踐者給口述歷史實踐帶來了繁盛生機,他們的作品也有別于傳統口述歷史人,更為關注人的內心。“大江大海少年影像學院”創始人唐建光表示,影像只是記錄和表達的方式,孩子們做口述歷史更重要的是去對話和交流。騰訊視頻副總編輯李倫注意到青少年作品中關于“口述歷史真實性”的困惑,他認為觀眾的理解和認知的基礎,不必去跟前人做比較和模仿,只要參與實踐就有自己的所得。導演周浩直言:真實本身并不存在,無論結果如何,探究的過程是重要的,“探究”本身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活著的意義。導演吳琦認為:通過口述史創作所還原的記憶哪怕是虛假的,也有獨特的意味和價值。中國傳媒大學郭曉明老師則認為:項目操作中過多考慮難度會陷進去,可以先行動,再在過程中同步完成心理構建。

創作主體的另一個顯著變化是:女性項目在增多。數量上的變化,極大豐富了口述歷史尋找關注對象時的視角選擇,“女性影展”“家庭影像FamilyLens”等作品培育組織,“我的父親和他的憂郁”“我的丈夫和他的戰友們”等項目及《豆子 芝麻 茶》《我是外公外婆帶大的孩子》等圖書作品都在此列。老齡化題材紀錄片《棲地》導演葉絲絲認為:人的情感在哪里,眼光就會聚焦到哪里,這是記錄的核心所在。獨立學者蘇柏玉提出:訪談人在實踐的同時,要有自我保護意識,避免工作中發生的各類侵害。這都展現了女性口述歷史人對于時代議題和創作主體的同等關注與關心。

國際項目聚焦的“住房正義運動口述史”(美國)“口述歷史與精神健康”(英國)“永恒·法國一戰華工紀念”(法國)“國立大學中文系系史口述歷史”(新加坡)和“《聯合早報》百年報慶口述歷史”(新加坡)等主要執行者也都為女性。其中,英國學者維如絲卡·卡拉布里亞專門分享了對口述歷史從業者情緒的思考。這是從女性學角度發展出的研究視角,提出了口述歷史實踐涉及到情緒疏通工作,但尚未被廣泛了解和接受。她呼吁從業者彼此之間更多相互關照和關注,以互相支撐。

同樣的良好勢頭也出現在了學術界。經過在中國幾十年的發展,口述歷史項目作為連接個人經歷與時代背景的橋梁,其公眾化已漸成趨勢。2023年4月在江蘇溧陽舉辦的中國式現代化敘事與口述歷史學術研討會,5月在河北廊坊舉辦的新時代中國口述歷史的發展與動向學術研討會,9月在澳門舉辦的口述歷史與辛亥革命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在山東濟南舉辦的中國建筑口述史學術研討會和在吉林長春舉辦的全國體育口述歷史學術年會,12月在北京舉辦的婦女口述歷史項目高質量發展研討會等,無不體現出各會議主題、研究領域對口述歷史作用的全方位開發,極大地體現了學術界敞開胸懷迎接技術革新和公眾參與的趨勢。《中國公共史學集刊·口述史學專號》的出版,《中華口述歷史工作實務規范試用版》的推出等,也體現出歷史學者主動定義口述歷史基本概念的迫切心態。

2023年中國口述歷史觀察報告(分離圖)(3644601)-20240111140359_愛奇藝

口述云南——科學家系列

2023年中國口述歷史觀察報告(分離圖)(3644597)-20240111140345_愛奇藝

加拿大華人移民口述歷史叢書

微信截圖_20240111141602

汽車口述歷史系列叢書

2023年中國口述歷史觀察報告(分離圖)(3644607)-20240111140447_愛奇藝(1)

交通大學西遷口述采集工程

理論的國際化接軌與 實踐經驗的本土化

口述歷史不應該是一門單獨的學科,它是超越學科的一種存在——國際口述歷史泰斗亞歷山德羅·波爾泰利教授在第九屆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上發表演講時表示。他認為想象力和記憶都應該是歷史的一部分,口述歷史最珍貴的地方就是包含了個人的思想情感,希望口述歷史學者可以立足檔案文獻和口述內容中的不同聲音,發現更多的思想、史實,還原更全面的歷史畫面。

對于口述歷史理論的跨學科性,中國專家也有同樣見解。中國社會科學院定宜莊研究員專門提到,田野調查中的“守門人”概念在口述歷史中也非常重要,同時,在項目執行過程中還要注意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如特定地點、特定時間以及區域性、民族性等問題。南京大學周曉虹教授及其團隊圍繞新中國工業建設口述史項目展開分析,認為無論是宏大的國家敘事,還是悲壯的民族史籍,都缺少不了蕓蕓眾生的生命歷程。口述歷史不僅能夠采集個體親歷者的記憶,也能夠通過集體記憶建構整個命運共同體的群像。

從國際視角到本土實踐,再到自身認識,綜合分析口述歷史的學術演進和實踐,可以看到:中國口述歷史事業的發展具有雙重特性:學術理論的國際化和內容的本土特色化。有鑒于此,“口述歷史與國史研究”成為今年學術關注的主題。

中國傳媒大學王宇英教授認為,口述歷史與國史研究關系密切,但相關的討論還較少,這意味著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存在著理論層面、問題意識及多元發展方面的欠缺,所以,非常有必要深入討論這一主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姚力研究員認為,口述歷史工作如果要做到立言、立德、立功,就要既記錄生活也記錄情感。在研究視野上應該看到:小人物的命運跟時代的主流、洪流是緊緊勾連的,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會大大降低口述歷史訪談及個體歷史經歷的價值。

北京大學張藜教授關注的是共和國科技史,這一主題雖然遠離大眾視野,但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他帶領的團隊對科學家和科學管理者進行了口述歷史訪談,采集到了參與基礎研究、政治任務、國計民生和國防軍工等工作的歷史記憶,勾勒出了一幅20世紀以來中國科學技術發展過程和科學家們日常生活、日常科研狀態的立體圖景。

北京科技大學熊衛民教授提醒口述歷史實踐者:口述歷史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視文獻的作用,二者是相互補充、相互印證、相互甄別、缺一不可的。他認為口述歷史資料的文字整理應達到順暢、準確、精練、有味的標準,同時還要保留現場的味道。

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教授在演講中談到,國際口述歷史學界在法律和倫理上的要求越來越嚴,對受訪者及其提供的內容進行公開越來越持謹慎態度,希望中國同仁在這方面增強自覺意識,抑制功利心。研究深入些,出成果慎重些。他呼吁能盡快制訂相關的學術規則。

口述歷史幫助我們尋找被隱藏、遺忘的過去,為我們的記憶提供了表達場所。中國人民大學楊祥銀教授對口述歷史的功能做了完整概括:以人類歷史活動的主體——活生生的人為核心研究對象的口述歷史,兼具學術研究意義、社會行動議程與公共歷史價值。

2023年的中國口述歷史事業既是對過往的豐富和創新,也是對口述歷史未來進一步發展的積累。博觀約取,厚積薄發。只有秉持人文理念、專業態度和長遠目光,其成果才能成為經受住當下和后世考驗的時代記憶。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編輯:王慧文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AV日韩AⅤ综合手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 中出受孕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蜜月a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码按摩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