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公共外交是搞好中美關系的必由之路
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兩國元首在新年第一天互致賀信,均在賀詞中提到中美建交的重大意義。
45年來,中美關系走過了風風雨雨,見證了無數重大歷史時刻,發展到今天,中美關系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系。越重要,越需要慎重:是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不可自拔,還是團結合作、共同繁榮,是站在十字路口何去何從的關鍵抉擇。
對于世界而言,中美關系能不能搞好,關系到世界的安定與繁榮,絕大多數第三國都不希望選邊站;對于中美而言,兩國關系能不能搞好,決定了未來的諸多政策走向。中美一旦將競爭設立為關鍵詞,那么競爭就會隨之成為沖突與對抗的濫觴;只有將合作列為主旋律,雙方才能夠真正管控分歧,逐步在社會層面回暖雙方民眾的心,實現中美關系基本盤的總體穩定和友好。所以,要想世界好、中美好,必須搞好中美關系。
破壞中美關系,有一千種方法。搞好中美關系,卻只有一種辦法,就是要對中美關系有正確的認知:圍繞合作做文章,錦繡華章必定滿堂彩;圍繞競爭做文章,僅僅民粹主義的泛濫便能讓競爭走歪行偏,甚至演變出“誰主張搞好兩國關系誰就被認為是對方臥底”的荒唐現象。華盛頓國會山所形成的反華即政治正確的極端氛圍,離不開部分持偏見者對反華議題的頻繁操弄。要想破解極端輿論場,接觸不可或缺。只有通過有效的對話、溝通,讓彼此社會的社群、群眾互相得到正確的認知,才能夠拉住滑向深淵的韁繩。如果別有用心的人通過不正常的、不符合國際政治基本倫理的極端表演,獲取社會超高熱度關注,從而打著愛國的旗號吃上極端輿論飯,那么必然會引發極端表演的示范效應,令極端輿情一波接一波地發酵,必將失控。一個社會,但凡任由民粹表演者來引導、主導渉雙邊輿論,雙邊關系便很難從根本上好轉,只能滑向深淵。這必然讓諸多搞好中美關系的努力被白白消耗,畢竟,“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
搞好中美關系,是世界的期盼。中美作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主要大國,兩國的關系早已超越了雙邊范疇。中美的經濟發展不僅對雙方產生了正向作用,而且對全球經濟合作、產業分工和市場復興均具有正向作用。建交45年來,兩國雙邊貿易額從1979年的不足25億美元到2022年近7600億美元,雙向投資從近乎于零到2600多億美元,友好省州和友城關系也已有284對,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中美雙邊合作具有強大的市場基礎和民間友好基礎。破除這些合作的基礎,重整產業鏈條,在全球產業分工日益精細的當下,得不償失,損人不利己。逆經濟全球化的系列操作,如同金庸小說里的“七傷拳”,傷人傷己,既讓全球第三方相關產業無奈彷徨,也會令雙向合作戛然而止。其中損耗的不僅是時間,也有信任,并滋生對經濟霸權的憂慮。唯有搞好中美關系,才能讓全球市場吃下定心丸,不再擔心濫用長臂管轄權帶來的經濟發展不確定性。
新冠疫情以來的這個世界,太需要經濟發展的確定性了。確定性是一種希望。中美關系搞得好,不僅給世界經濟帶來希望,也給中美經濟帶來信心。雙方元首達成的“舊金山愿景”,在政治外交、經貿金融、人文交流、全球治理、軍事安全等領域達成了20多項共識和成果。這才是中美兩個大國的正確相處之道,是中美給自身、也給世界帶來的“確定性”。
然而,紙面的確定性依然需要落地的確定性。雙方好不容易從建交以來的最低谷里走出來,如果削弱而不是增強這種“確定性”,那帶來的只可能是“沒有最低谷,只有更低谷”。誰愿意看到這種現象呢?只能是那些吃“中美關系惡劣飯”的利益集團。在兩國關系低谷期,“吃惡劣飯”是簡單的、容易的,也是容易得到掌聲的,反而是推動友好將面臨重重阻力。然而,一個社會不能總是依靠冷戰思維來戰勝一切,高喊口號很容易,搞好友誼卻知易行難。正如筆者所言,中美之間不能只有一個基辛格,還需要更多如基辛格博士一樣的有識之士。中國對美政策向來是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也符合兩國之間的根本利益,下一步應當是在落實兩國元首共識方面多下功夫,特別是在公共外交領域積極拓展。
搞好中美關系,公共外交是必由之路。通過豐富、多元、靈活的公共外交,可以有效減少信任赤字,增加友誼紅利。在困擾兩國關系的冰河中,最關鍵的就是不信任、不理解和誤判。解凍冰河,就要恢復交往的熱度,增強大眾相互認知的廣度。中國在未來5年將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無疑是破冰的巧妙一招。以真誠對待,更能收獲真誠;以虛假相應,必將報以偽善。善用公共外交之道,對于消弭中美民眾之間的心理隔閡,重新唱響友好合作的交響曲,有百利而無一害。
如何搞好中美關系是一道必答題,這是大國外交的治本之道;如何搞好中美關系也是一道策論題,方法有很多,卻必須好好作答才能答好。
(作者韓方明,系外交與國際關系智庫察哈爾學會會長)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