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忠誠守護的地方

好“家風”代代傳

——武警錦州支隊凌海中隊傳承團結友愛優良傳統75年的故事

2024年01月05日 09:57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WechatIMG108

連續75年實現安全發展,連續59年保持先進、連續25年被評為基層建設標兵,榮立集體一等功2次,二等功5次……一排排獎狀、一面面錦旗擠滿榮譽室的墻,承載著厚重歷史的老物件擺滿了柜子。

微信圖片_20231220160923

這就是1991年被武警部隊授予“官兵團結模范中隊”榮譽稱號,4次被武警部隊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19年被評為武警部隊“基層建設標兵中隊”,2021年被評為武警部隊“四鐵”先進單位的武警遼寧總隊錦州支隊凌海中隊。

在這里,官兵把外出叫“出門”,把歸隊叫“回家”。老兵退役時,大家叮囑他們常“回家”看看;退役老兵也常給中隊打來電話,問“咱家”咋樣了……70多年來,一代代官兵把中隊當自家建、把戰友當家人愛、把隊風當家風傳,在賡續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家的氛圍持續濃厚。

近日,記者走進凌海中隊,聽官兵們講述他們的強軍“傳家寶”的故事。

戰友深情熱血鑄就

戰友情,人世間最寶貴、最深厚的一份情。

在凌海中隊官兵的字典里,它是最純粹的,不摻雜得失計較,不浸染世俗濁流;它又是最濃烈的,由日夜點滴所累積,由鮮血生命所凝鑄。70多年來,每一名凌海兵都銘記著那一段悲壯而動人的歷史——

炮火驟然響起,石土飛揚,槍林彈雨,火光沖天……在抗美援朝戰場,部隊抽調一個排的兵力,擔負前線轉運物資和搶救傷員警衛任務。一次遭襲,面對敵人瘋狂的進攻,他們抱著同生死、共患難的慨然決意,全排33人同仇敵愾,沒有一人退縮,與沖上來的敵人同歸于盡,全排壯烈犧牲……

微信圖片_20231220160927

走進中隊榮譽室,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一把勺子”。在遼沈戰役攻打錦州的戰場上,為了讓前方官兵和支前群眾有飯吃,8名戰士腳穿草鞋,步行90余公里,攜帶600斤糧食,沿途一勺一勺分給群眾,而他們卻舍不得吃一口,只是靠喝水充饑,演繹了軍民團結一家親的佳話。

奮進路上錘煉鞏固

戰友情,對于凌海中隊官兵來說,革命戰爭年代,生死相依的戰友情血濃于水;在和平建設時期,同甘共苦的戰友情在并肩戰斗、創業奮進的實踐中不斷錘煉鞏固。

六七十年代交通閉塞、通訊落后,中隊干部每年休假,都要挨個到家庭困難戰士家中探望,向家長匯報戰士的情況。歸隊后,又第一時間跟戰士介紹家庭近況及親人囑托,帶回親情、送上溫暖、激發動力。

1971年8月15日,目標單位西側圍墻因連日暴雨開裂坍塌,形成寬2米的缺口,為了防止監犯脫逃,中隊主官帶領官兵“一柄鋼叉守監墻”,肩并著肩用身體筑成人墻,連續盯守7天7夜,這期間監犯多次企圖脫逃,但始終沒有越過圍墻半步。

中隊把戰士當主人,戰士就會把中隊當家建。1987年,中隊準備用上級下撥的5000元經費修建菜窖和廁所,考慮到戰士執勤訓練緊張,決定花4500元包給地方施工隊,消息傳出后,二班長李賀和幾名骨干直接找到中隊長、指導員說:“這個活并不難,我們自己來,白天訓練沒時間,那就早晚加班干”。就這樣,磚頭不夠他們就四處撿舊的用,技術不懂就請教當地師傅,結果僅花了1500元就完成施工任務。中隊官兵團結的好隊風,像磁石一樣,凝聚著戰士,吸引著官兵同心同德為中隊爭光添彩。

微信圖片_20231220160919

巨大的榮譽面前,黨支部一班人沒有固步自封,認真總結提煉了中隊“英雄一排”為國捐軀的忠誠史、5次成功處置執勤險情的戰斗史、艱苦創業爭創一流的奮進史,幾十年如一日開展“學好三史、賡續血脈”活動,堅持干部到任上好“接力課”、新兵下隊上好“勵志課”、老兵離隊上好“榮譽課”,讓團結奮進的感人故事代代相傳,讓“隊興我榮、隊衰我恥”在官兵頭腦中深深扎根。

444

走進中隊大門,一眼就能看到一棵醒目的大樹,在粗壯的主根上長著三條結實的樹干,互為依托、相互扶持,官兵為它取名“三互樹”,象征著互學互幫互教,表達了大家扎根軍營、同根同心、共同成長的美好祝愿。2007年7月20日,指導員收到了退伍戰士惠興富的一封感謝信,這位老班長1977年入伍,1980年退役,他在信中講,黨組織關心每一個戰士,革命的大學校充滿著陽光,幫助他學文化學技術學做人學吃苦,官兵互愛像兄弟一樣,有了困難人人向前,有了成績互相謙讓……他做夢都想再回中隊看一眼,這次中隊也把老班長請來了,圓了他的夢。老班長還執意要求在班排宿舍住一晚,重溫當年的兵味。這正印證了凌海中隊官兵常念的那句話,“進了凌海門、就是凌海人,幾年凌海人、一生凌海魂”。

新征程上賡續傳承

凌海中隊“官兵團結”的傳家寶,在強軍興軍的新時代,這份情誼,依然賡續傳承。

近幾年,總隊黨委堅持用正面教育滋心、用強軍文化潤德、用先進典型勵志,傳承好“黑土地上的紅色基因”。支隊黨委指導凌海中隊黨支部,賦予“官兵團結”傳家寶新內涵、新動能,讓老傳統在新時代迸發新活力、閃耀新光芒,為推動中隊建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從中隊到訓練場原本是一條低洼不平的小土路,2013年夏天的一個周末,官兵自己動手把路鋪平,用鵝卵石擺成“團結連”三個字,“團結路”也慢慢在中隊叫響。現如今,“忠誠石”“三互樹”“團結路”“奮進廊”串點成線、融為一體,用好“忠誠石”、澆灌“三互樹”、共走“團結路”、相約“奮進廊”已成為中隊開展群眾性自我教育的重要載體。

珍惜“家”的榮譽,才能更好續寫“家”的光榮歷史,對于中隊官兵來說,榮譽比生命還要珍貴。2019年標兵中隊考核,中隊僅留下炊事班長張偉一人,一不留神,菜刀切到了手上,為了讓戰友們能按時開飯,他只是簡單包扎了一下,又投入到忙碌的“戰斗”中。

在凌海中隊還有一個人人傳頌的溫暖故事。新疆籍戰士斯蘭別克有一天突然顯得心事重重,向班長借錢又不愿說出原因,中隊干部通過與家人聯系,才了解到其父親生病住院,家里正四處籌錢,中隊第一時間為他申請特困補助、組織集體捐款,他含著淚說:“大家就是我的親人,像阿爸阿媽一樣溫暖”。就是這名新疆小伙,在退役后特意買了一個舵手造型的時鐘寄給中隊,并說:“在我困難的時候是中隊幫我找準了方向,中隊就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舵手”。這個時鐘就懸掛在文體活動室的墻上。

斯蘭別克的經歷不是個例。2018年年初,戰士張非凡的母親因換腎手術,不僅花光了家里積蓄,還負債幾十萬元。中隊官兵積極安慰,為他申請補助、組織捐款。當收到戰友籌措的7000元愛心款時,張非凡熱淚盈眶。

“部隊在我困難的時候伸出了援手,他永遠是我的第二個家……”張非凡連夜寫了一封感謝信,并悄悄放在了指導員的枕頭下。如今,這封感謝信收藏在中隊榮譽室,時刻激勵著官兵繼承和發揚團結友愛的好傳統。

2021年底,武警部隊第二批“萬里邊疆數字文化進軍營”走進中隊,每名官兵都爭當“繪夢師”,勾勒出了心中的“夢之家”,中隊三樓的書香軍營、榮譽室、學習室等場所,都是戰士們群策群力設計建設,現在是官兵學習知識、強健體魄、放松身心的“快樂家園”。

555

澆花要澆根,帶兵要帶心,不會帶兵就去愛兵。在中隊,戰士有困惑難題、所有干部骨干都是兄長朋友,官兵集訓或是住院、干部串休回家必去看望……這一個個不成文的規定,便是中隊干部骨干愛兵的鐵律準則,已經成為“下意識”的行為,使中隊官兵的團結牢不可破。

珍惜“家”的榮譽,才能更好續寫“家”的光榮歷史。在“團結友愛 隊興我榮”的思想感召下,中隊建設取得累累碩果,中隊黨支部先后被中共中央組織部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4次被武警部隊評為“先進基層黨支部”。

“正是一代代官兵的接力傳承,隊風才會生生不息,在軍事訓練、組織建設中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在無形中產生了凝聚力、催生了戰斗力。”第27任中隊長劉明昊說。

去年,中隊退役老兵回中隊尋找軍旅記憶。望著一張張照片,回憶當年的奮斗歷程,老兵們感慨地說:“無論現在走多遠、干什么,在中隊的日子永遠都是最難忘的經歷。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會把‘官兵團結’的家風傳遞下去。”

凌海中隊歷經75年風雨,9次調整改編,營房先后搬了5次,主官更替近30任,戰士走了一茬又一茬,但中隊“官兵團結”的傳家寶一直在賡續弘揚。


編輯:魯雅靜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社区 | 亚洲人成日韩中文字幕不卡 | 久久好看免费精品视频 | 在线看又黄又爽成年视频 | 天天噜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特黄少妇60分钟在线观看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