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委員故事>委員故事
周可金:廣闊田野中的“拾穗者”
作為一個從小“半年糠菜半年糧、縫縫補補又一年”的農村娃,我最大的夢想就是讓農民過上好日子,所以高考時填報的志愿全部是農學院,并最終被安徽農學院(后改為安徽農業(yè)大學)錄取。經過學習后我明白,為什么老百姓年復一年辛苦勞作,糧食產量卻那么低?關鍵在于我們沒有好品種和好技術。于是我立志要多培育新品種、開發(fā)新技術,以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為我國糧食生產添磚加瓦。
碩士畢業(yè)后我回到母校任教。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雖然就讀于農學專業(yè),但一部分學生對農學興趣不大,對農村沒有了解,對農民也沒有感情,反而艷羨工商、金融、管理等“熱門”專業(yè),覺得別人畢業(yè)以后可以留在大城市就業(yè),賺取高薪、“功成名就”。為此,我在教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特別注意與學生溝通和交流,培養(yǎng)學生對農學專業(yè)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自信,使學生能學農、知農、愛農,并樹立“強農興農”的遠大理想。從教30多年來,從我手上放飛了一大批思想過硬、專業(yè)扎實的高質量農業(yè)人才,在農村廣闊的天地翱翔。
想要更好地服務“三農”,自身必須具備過硬本領。2006年,不惑之年的我選擇攻讀湖南農業(yè)大學博士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油菜育種栽培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官春云教授,專研油料領域。從此以后,花生芝麻成為我心里最香的果,油菜成了我眼里最美的花。十幾年來,奔忙于課堂、實驗室和田間地頭,主持了諸多課題,也得了不少獎項,但最讓我欣慰的還是成功主持培育農作物新品種10個,真正將自己的心血凝結成一粒粒小小的種子,撒在我深愛的土地里,為父老鄉(xiāng)親帶去更多豐收的希望。
在油料領域有了一點點成績,2013年,我成為安徽省政協(xié)委員。彼時我還很懵懂,政協(xié)委員是干什么的?十年履職實踐后,我覺得,政協(xié)委員就像廣闊田野中的“拾穗者”:要步履不停,在各自崗位上奮斗前行;要眼觀六路,保持對經濟社會等問題的關注和敏感;要彎下身子,真正貼到百姓身邊;要勤于動手,及時將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建議總結歸納出來,在政協(xié)這個平臺聚合成一座智慧的寶庫。
十年來,我結合自己的專業(yè)研究,廣泛收集業(yè)界信息、農民心聲,圍繞“三農”問題提交了100多件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油菜是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隨著我國食用油需求量的不斷攀升,發(fā)展油菜產業(yè)對于保障糧食安全有著重要意義。為此,我于2022年初撰寫了《擰緊油瓶子 重振安徽油菜產業(yè)》,此信息獲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人批示,分管省領導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相關意見建議,推動安徽油菜產業(yè)有關政策措施優(yōu)化、完善。2023年,安徽省油菜籽播種面積704.6萬畝,比上年增加114.9萬畝,產量增長14.7%。前不久,在大家的鼓勵支持下,我將近20年來所撰寫的參政議政成果結集成冊出版,起名《獻計“三農”》,如果它能給后來人帶來一點點啟發(fā)和裨益,那我將無比欣慰滿足。
作為從農村出來的孩子,我喜歡泥土的芬芳,更喜歡樸實又熱情的農民兄弟,只要有時間,我總想到他們身邊去。參加工作以來,我平均每年下基層開展技術服務20余次,解決生產突出問題10多項,盡己所能地幫助農民兄弟們解決問題、增產增收。我愛農,也希望我的學生能真心喜愛農村、農學。于是我積極帶領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學校的各個綜合試驗站長期進站駐點,一方面開展新品種、新技術展示、示范和推廣工作,另一方面,也是讓他們真正接觸農民、認識農村、愛上農業(yè)。一段時間的駐點工作后,這些象牙塔里白嫩的小書生往往曬得黢黑,身上的裙子皮鞋也逐漸換成了草帽膠鞋,即便最怕臟怕累的學生也習慣了一身灰土兩腳泥……他們也是寶貴的“種子”,肩負著建設農業(yè)強國的重任,我總希望他們可以在農村深深扎下根,在我們祖祖輩輩生長的土地上茁壯成長、枝繁葉茂。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雖然已經年近六十,但我仍然滿腔熱火,繼續(xù)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