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委員故事>委員故事
盧瀛峰:逐夢鄉村的新農人
盧瀛峰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政協委員,“南太湖特支”鄉村振興領軍人才
“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
每到秋季,清晨6時,天色微亮時,浙江湖州吳興區楊溇村一處蟹塘邊就會出現幾名年輕人的身影,他們查看螃蟹長勢、投喂食物、清理蟹塘……定期入村查看和指導村民養殖螃蟹,是湖州市吳興區政協委員盧瀛峰的日常。
“多虧了盧委員,認養蟹苗可真是個好法子!”“盧委員給我們安排的免費養殖技術培訓,真的太好了!”近年來,盧瀛峰帶動的“養殖湖蟹、實現共同富裕”這條路,讓楊溇村的村民們嘗到了甜頭,看到了希望。
小時候就跟著祖母在太湖中央養蟹的盧瀛峰,緊趕潮流、陽光自信、敢闖敢干,懷著對家鄉的眷念、對農村產業發展的執著,一直致力于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除了親身指導農民養蟹,作為吳興區政協委員,盧瀛峰還致力于為湖蟹產業發展精準建言,特別是通過“兩山”協商驛站這個載體,逐漸延伸“蟹”產業鏈條。
“傳統漁農產業普遍以粗放型種植養殖為主,規范化、集約化程度不高。”在今年開展的“兩山”協商驛站活動中,盧瀛峰道出了諸多蟹農在養殖湖蟹時遇到的困難。通過到各地調研相關經驗,經歷多方協商,最終大伙一致同意“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民”的經營方式。楊溇村與盧瀛峰的螃蟹養殖基地以及其他企業合作,村集體將村中土地、池塘等閑置資源統籌盤活,租金收益的70%納入村集體年底分紅,30%投入強村富民產業,實現“資金撬動機會”的良性循環。
在政協工作聯絡組的推動下,盧瀛峰的螃蟹養殖基地還為本地村民提供“認養蟹苗”“免費養殖技術培訓”“螃蟹捆綁、包裝”等共富渠道,村民可以輕裝上陣,不用投入過高成本,就能通過螃蟹產業致富。近年來,盧瀛峰成功帶動周邊農戶200余戶,人均年收入增加2萬元左右。
“小盧沒有一點架子,跟我們村民都很親近,我們有問題都找他!”提起盧瀛峰,村民張大伯第一個豎起大拇指。他回憶道,2023年5月,自家蔬菜豐收,卻因沒有銷售渠道,導致了蔬菜滯銷。正為此發愁時,盧瀛峰得知此事后,第一時間聯系了張大伯,和他一起下地查看蔬菜品種,檢驗蔬菜品質,清點蔬菜數量,還不時用筆記錄并用手機拍照留存。經過幾次聯系對接和走訪,盧瀛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建議結合楊溇村文旅優勢,將楊溇村蔬菜作為旅游特產,在游客休息點劃出特定區域進行售賣。村里采納了這個建議后,蔬菜銷量直線上升,有效解決了蔬菜滯銷的問題,還帶動了一批村民致富。
“我的履職成果有了落地轉化,能實實在在為村社振興發展、村民致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很欣慰!”融入基層、融入群眾、融入人心,下沉在基層一線的盧瀛峰成功地打開了履職之門。今年以來,盧瀛峰根據自己在農村實踐的經歷,撰寫了社情民意信息12條,先后提出了“農業企業如何吸引年輕人才就業以及減少人才流失”“如何進一步發展地方特色,實現共創共富”等建議,還多次在吳興區政協協商活動和平臺中建言獻策,為助力吳興鄉村振興和文旅融合發展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如今的楊溇村,憑借著位于太湖南岸的自然資源優勢和深厚的溇港文化底蘊,通過引入商圈業態、推動農文旅融合多維度發展、打造太湖蟹品牌基地等一系列“組合拳”,實現產業先行,煥發著鄉村振興的生機。而盧瀛峰也將繼續作為逐夢鄉村的新農人,為鄉村振興獻計出力。(記者 鮑蔓華 通訊員 徐欣 閔佳華)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