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提升高等院校科技創新活動質效
引導高校科技工作者直面產業發展中的重大需求。問題導向是科研創新的關鍵所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更需要明確科技創新瞄準的問題從何而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提出,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四個面向”為有組織科研工作中提升問題意識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與指導。從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凝練科學問題,瞄準大科學、大工程中的體系化難題,以項目牽引學科交叉和學院合作,開展任務導向型重大基礎研究。用好“揭榜掛帥”機制,不斷對接產業和區域發展現實需求,引導科技創新的最終用戶發布研究選題,真正促進科研工作者從現實需要中選題。
加強高校學科交叉融合,為產業現實問題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新一輪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深刻推動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也孕育了新型工業化、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發展等推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都必然面臨著一系列復雜的新問題,涉及材料、技術、工程、管理等多個方面和多個學科領域。單一從某個學科領域入手,便可能難以直面應對系統化的發展難題,有組織的學科交叉融合勢在必行。新質生產力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傳統生產力發展所依賴的要素累積模式。當前,人工智能、數字化技術、綠色低碳技術、生物技術等都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力量。高等學校要充分發揮好自身基礎研究的優勢和已有學科人才的積累,不貪多求全,而是聚焦小切口、面向真問題、力爭大突破。
當前,一些高校的科技創新成果存在著“沒得轉”“不會轉”“不想轉”“轉不好”的現實困境。對此,高校要有組織科研工作著重落實強化轉化的意識,為教師科研成果轉化創造良好的政策與制度環境。進一步完善具有高校特色的新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健全學校對服務區域和國家重大需求效果和成果轉化的支持和激勵制度,加強產學研技術供給與需求對接,打造高校新型科技創新平臺;提升高校原始創新能力,鼓勵科研人員走出學校投身經濟社會發展,鼓勵和地方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開展合作,以學科群對準產業群;改革科技成果評價機制,解決好高校科技成果“評什么”“誰來評”“怎么評”“怎么用”的問題,進一步釋放高校科研工作者的創新能力。
高等學校開展科技創新工作與科研院所和企業的不同之處在于,高校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人才培養使命。高校的高質量發展一方面體現在人才培養質量上,另一方面體現在高校服務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能力與貢獻上。高校組織科研工作要強化質量意識,大力促進科教融合,提升科技創新在課程與教育改革中的參與度,著力推動科研創新團隊、科研實驗室、科研項目等面向本科生開放,激發學生科研創新興趣,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把科技前沿和實踐成果融入課堂教學和專業建設,培養更能夠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儲備人才。
持續優化更新高校人才培養布局。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從事生產勞動的人力人才素質提出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一支掌握新的科學技術、工程技術、商業模式和管理方法的人力人才隊伍。高校要加強系統謀劃,著力回答好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等問題,為新質生產力提高做好高質量人才儲備。以建設人才大團隊,搭建科研大平臺為抓手,堅持學術人才掛帥、科研頂天立地,持續培育和組建高水平的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變“單兵作戰”為“團隊作戰”,提倡“單項冠軍”,鼓勵“全能冠軍”,促進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以及高水平創新團隊的培養。
(作者李全明,系全國政協委員、北方工業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