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理論>聚焦
人文化成 經世濟民
——深刻理解“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今年10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七個著力”的要求,為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其中,“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凸顯了文化建設在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地位,為做好新時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深刻理解并準確把握其思想內涵與實踐要求。
著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中華文化具有深厚的“民為邦本”、以人為本的人文政治傳統。同時,人民性也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兩個結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獲得了極大提升。這一過程中,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要而深刻的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長,也越來越重視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加強文化建設,推動文化產業繁榮興盛,正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我們要著力發展高質量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創造并提供更多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精神文化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要秉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讓人民在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過程中切實受益。同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具有文化和經濟的雙重屬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統合兩種屬性,發展這個時代的“人文經濟學”。在中華文化中,“經濟”原意為“經世濟民”,滿足人民生活需求、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這是經濟發展的最根本動力和最重要目標。作為一種新的發展范式,人文經濟學提倡以人民為中心,致力于人文與經濟的交融發展,推動經濟進步與文化發展的有機融合,以物載文、以文化人、以義為利。這為在文化層面實現中華民族文明理想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也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特色的經濟文化基礎。
著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我們要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提升人民精神文化認知水平、增強人民理想信念、以文藝為載體豐富文化表現形式、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等方面共同著力,全方位、深層次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需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政府購買機制,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持久、穩定的外部保障。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重點在于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不斷提升農村文化場所利用率,讓人們在普遍享受到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成果的同時,也激活廣大農村的文化資源和文化潛力。提升人民精神文化認知水平,要以長遠的定力扎實傳承中華文明經典,學習傳統經典是一種以一當十、含金量非常高的文化閱讀,學習經典可以提升人文素養,了解歷史知識,增加處世智慧,也增進對于民族歷史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增強人民理想信念,需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見證了中國共產黨艱辛奮斗輝煌歷程的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以文藝為載體豐富文化表現形式,需要打開思路,博采眾長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的文藝形式,吸收其他民族優秀的文藝成果,發展豐富多彩社會主義文藝載體。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也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藝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最能影響一個時代的社會風氣,因此,在文藝的內核層面需要注重以文立心、以文鑄魂,弘揚社會正氣、傳播正能量。發揮文藝凈化人心、導人行善、移風易俗的社會作用,以好的文藝作品,不斷充實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要加強對文化遺產的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可以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人民提供更加豐富的歷史文化滋養。
著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推動文化產業加快發展,不斷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文化經濟政策是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重要保障,要探索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經濟政策創新,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要深刻認識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辯證關系,以文化事業保障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用文化產業帶動文化事業與時偕行。要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經營主體發展壯大,促進文化產品和要素在更廣泛的市場范圍內合理流動,進一步發揮市場在文化產業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要推動科技創新、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用好手機直播、虛擬現實、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科技成果,推動文化產業快速健康發展。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旅途中,領略自然之美、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文化與旅游相輔相成、相映成趣,文化因旅游而豐富,旅游因文化而精彩。
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理解“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等要求的重大意義,更好擔負起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讓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真正起到“以文化人”“經世濟民”的重要作用。(作者郜建華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教研部講師)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