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兩岸>在大陸
“學生們的努力,讓我格外只爭朝夕”
——臺灣金融博士蘇志偉十年“登陸”任教記
人民政協網11月25日電(記者 修菁)很溫暖,是蘇志偉給出十年任教大陸的歲月標簽。很意外也很知足,則是對自己十年來職業發展“獲得感”的概括。
“對于大多數臺灣青年來說,選擇到大陸發展,都會帶有雙重的心境。一方面,期許到一片新土地打開職業發展的新天地;另一方面,又會有點擔心,畢竟是離開熟悉的鄉土,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一定會有挑戰和未知性。”2013年,臺灣青年金融博士蘇志偉也帶著同樣的心境,受聘到中國海洋大學任教。
回想十年前初登大陸時的忐忑到今日的“獲得感”,他感慨于“十年前怎么也不會想到移動支付在大陸如此普及,以及作為臺胞,我們和大陸同胞享受到越來越多的同等待遇,現在在大陸生活非常便捷。”
兩岸血濃于水的親情、大陸經濟的持續向好發展,讓他的內心也越發升騰“作為中華兒女的幸福感與自豪感”。
很溫暖,很意外,很知足
從臺灣淡江大學金融系畢業,蘇志偉選擇教育行業深耕。他先后在臺灣靜宜大學和淡江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主要教授財務金融專業的相關課程。
他與大陸高校結緣,始于2009年。彼時作為島內高校財經專業的新起之秀,他接連收到大陸知名高校學術交流的邀請,廈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武漢大學……期間他結識了很多大陸財務金融領域的學者專家,相互交流中他感受到大陸學術界的熱情和友好,這些知名學府的學術氛圍和研究實力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激發他融入大陸學術界的濃厚興趣。
于是他選擇到廈門大學繼續從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在研究工作結束,接過了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拋來的“橄欖枝”,成為在大陸打拼的一名臺灣省籍高校青年教師。
“來到青島,一下子就喜歡上這里。山青海闊,氣候宜居,關鍵山東人真的很好,熱情真誠。面試那天,校領導不僅問了我專業能力方面的問題,還詳細地向我介紹海大能帶給我什么,職業發展空間方面的、生活方面的。”談到為何把“登陸”首站選在青島,他說。很溫暖,是蘇志偉對于十年任教大陸的歲月標簽。
很意外也很知足,則是他對十年來在大陸職業發展“獲得感”的概括。“在專業發展方面,我在大陸的教學和研究環境中,有更多的機會與優秀的同行交流,這對于提高我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有很大幫助。此外,大陸的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也為我提供了參與重大項目和合作研究的機會,這些都有助于我在專業領域的深入發展。”博士生導師、中國海洋大學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山東省惠普金融研究所創所所長……2018年又受聘進入青島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任教,今年5月,在學校的支持下,申請成立了青島大學資本市場研究院,成為創院院長……
十年,這位臺灣青年金融博士專注于大陸地域經濟、小微金融、農業金融、互聯網金融等領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普惠于所工作和生活的這片土地,助推了山東省擴大金融服務的惠及面,他收獲的則是職業空間的“很多頂意外的‘帽子’”。
“你有沒有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我發現來到這邊,這種感覺特別強烈。”采訪中,蘇志偉和人民政協報記者分享自己“登陸”任教十年來的狀態。
十年間,除了自己在2022年被列為全球前1%高被引科學家,自2020年起連續三年被列為應用經濟學科的中國高被引學者,2022與2023年連續兩年入選美國斯坦福大學統計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并位居中國經濟學領域第四位,蘇志偉培養的學生近年來也學術碩果頻傳。他培養的碩博研究生在SSCI和SCI期刊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多人多次獲得國家級獎學金、學校學業一等獎學金等,還有5人留在青島大學任教。
“在大陸教書,帶給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學生。他們不僅是我的學生、團隊成員,更像是我的家人。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氛圍特別好。”談起這些,蘇志偉面龐透出為師者的職業自豪感,“孩子們的勤奮努力,也激勵著我不斷向前,我相信我們可以一起做得更好,努力讓青島大學在應用經濟學科領域有更大的突破。”
十年間,蘇志偉與自己的“第二故鄉”同頻共振,見證了這里的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也通過自己的學術力,賦能青島乃至山東經濟的發展。“我將和團隊在綠色金融領域持續探索創新,努力打造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青島樣本’,助推青島金融業高質量發展。”談起自己的“大陸夢”,這位臺灣博士的青春奮斗故事,透著熱氣蓬勃的溫度。
成為“局內人”,其實也成就了自己
大陸高鐵到底發展到什么水平?帶一個手機就可以出門無憂了?隨著在大陸待久了,收到的島內朋友問詢大陸真實發展情況的問題也多起來。每每收到這樣的問題,蘇志偉給他們的建議是,“百聞不如一見。在臺灣聽到再多,也不如自己到大陸走一走,看一看,獲得自己的那份真實感受。”
心安即吾家。來到青島十年,蘇志偉早已把這里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這里有家鄉臺北一樣熟悉的,帶著海洋味道的空氣,高高低低丘陵地貌的小路,現在我在青島也已經有了自己的住所,一定會一直待下去了。”
隨著“登陸”十年來對大陸的深入“看見”,蘇志偉越來越感受到兩岸青年一代對話溝通交流的重要作用,“只有大家不斷地交流和了解,才能建立起更加緊密的聯系,才能更深入地感受到彼此的同與不同,進而攜手做一些事情。”近年來,蘇志偉積極致力于為兩岸青年師生搭建橋梁,組織“兩岸金融研討會”“全球經濟與管理會議”等學術研討活動,邀請兩岸金融專業的師生共聚青島,以期達成在共同研究和對話中,共促兩岸金融業的融合發展。
談到如何幫助更多的臺灣青年博士和高校青年教師有機會來到大陸,通過任教融入大陸,蘇志偉以切身體會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著力:
進一步加強兩岸高校間的交流合作。大陸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可以廣泛與臺灣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科研項目、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項目,這樣臺灣的青年博士和高校青年教師就有更多的機會與大陸同行交流,在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和職業素養中,也可以獲得更多大陸高校的招聘信息。
建議定期舉辦針對臺灣青年博士和高校教師群體的交流培訓和研討會,通過參會,讓這一群體有更多機會來到大陸,了解大陸的科研環境、學術氛圍和職業發展機會。
與此同時,大陸高校和企業還可以面向臺灣青年博士群體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幫助他們在大陸積累工作經驗,拓展人脈資源,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登陸”十年間,蘇志偉不僅找到了安身立命的事業,交到了很多大陸的好友,他的臺灣朋友圈也在擴大。“沒想到我在大陸,還交到了很多來自家鄉臺灣的好友,看到他們在大陸也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也很為他們開心。”今年8月,蘇志偉參加了由全國臺聯組織的在大陸任教的臺灣教師暑期聯誼交流活動,會上他發現像他這樣有同樣“登陸”心路的老師很多。
“我們得益于大陸為臺灣青年教師提供的廣闊發展平臺,大陸積極開放的包容態度為臺灣教師提供了多種交流學習機會,開闊了自身的學術視野,也打開了自己的研究思路。此外大陸還會面向臺灣教師同等待遇地提供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省級社科項目在內的學術科研項目申請,并提供了豐富的科研經費,鼓勵我們參與學術交流活動,這些都是實實在在、有助于我們成長的‘職業發展禮包’。”帶著積極融入的心變為“局內人”,蘇志偉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職業人生。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