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委員故事>委員故事
葛昌秋:用腳步丈量心與理想之間的距離
略帶文藝范兒,長發飄飄,是記者第一次見到葛昌秋時留下的深刻印象。多年來,他的標志性發型從未變過,看似灑脫無羈,實則敬業擔當、飽含熱情。
“用腳步丈量心與理想之間的距離”,是葛昌秋作為一名記者對自己如何實現“腳力”的要求;而作為一名政協委員,他更是騎自行車跑過十幾個縣區,腳踏實地去調研,用心撰寫提案。
挖到“真”內容,是葛昌秋新聞采訪的基本原則。這促使他沉下去,用鐵腳板行走在城市鄉村之間。“背簍精神”是20世紀60年代唐山市遷西縣灑河橋供銷社職工為了改變當地群眾買難賣難狀況,背起背簍穿行崎嶇山路“為人民服務”的真實寫照。新時代,那個小小的“背簍”還有嗎?2021年,建黨百年,葛昌秋深入灑河橋探尋當年的“背簍精神”。在山道旁、小河邊,在村民的炕頭上,在老供銷人的生活區,在栗園的樹蔭下,聆聽耄耋老人講述過去的經歷,共同回憶那些艱難中不失溫暖的故事,深切體會共產黨人如何一心為民。
更重要的是,當年供銷人的后代,有的進入供電公司,繼承“背簍精神”,在公司的“紅馬甲”服務隊中當先鋒,繼續講述為民服務的溫情故事。一篇《從“供銷”到“供電”,跨行的“背簍”里裝了啥?》的報道,闡述了遷西縣延續60年的精神印記,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
2009年4月,葛昌秋在采訪中了解到,一家祖孫三代8口人有5個聽障人士,讓三胞胎孩子聽到聲音、開口說話是全家人最大的心愿。植入人工耳蝸是個好辦法,但一個耳蝸要20萬元,三個孩子就要60萬元,這還不包括后期的語訓費用,全家一籌莫展。葛昌秋多方溝通募集善款,幫助三胞胎在北京進行了手術。他清楚記得,當年7月27日三胞胎的人工耳蝸在唐山抗震紀念館開機,他們告別無聲世界,聽到了美妙的聲音,可以開口叫媽媽了……三胞胎是幸運的,但還有多少像他們一樣的孩子需要人工耳蝸?后來,葛昌秋在政協會議上積極呼吁,在多方支持和積極籌集下,又先后幫助了13名需要裝人工耳蝸的兒童。
2008年,葛昌秋成為第十屆唐山市政協常委,2013年以來,連任第十一、十二、十三屆河北省政協委員,與政協的結緣,令葛昌秋感慨道:“要經常檢驗自己是不是對得起委員榮譽,是不是辜負了人民重托。”
2022年1月,在河北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上,葛昌秋不僅帶來了提案,更帶來了《我的所作所為——一份政協委員的履職清單》。這份56頁厚的“履職清單”,詳細記錄了葛昌秋從2018年成為第十二屆省政協委員以來的履職情況。采用分類方式,他把幾年來不誤本職工作、不負委員使命、發揮優勢特長的履職情況整理出來。
“圍繞黨的大政方針參政議政,才能說到點子上;了解黨中央政策和基層實際,提案建議才會有的放矢。”《關于雄安新區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是葛昌秋2018年的提案,當時雄安新區處于規劃起步階段。他思考,千年之城應怎樣留好文化根脈?通過走訪調研,他提出的意見建議得到了有關部門重視。十二屆省政協期間,他提交提案15件,每條意見建議都得到了回復,大多被各單位吸收采納。
“政協組織不僅是機構和平臺,也是學校和家庭;政協委員不僅是名譽和榮耀,也是責任和擔當。在這個組織里,我追求奉獻;在這方平臺上,我發揮才干;在這所學校內,我學習成長;在這個家庭中,我溫暖快樂。”葛昌秋落在“履職清單”扉頁上的這段話,濃縮著他對政協的深厚情感。
在“用腳步丈量心與理想之間的距離”的過程中,葛昌秋用獨特視角發現真善美、用思考向時代展示信仰的力量、用方塊字壘砌心靈的長城,這是葛昌秋品出的新聞記者味道,也是一名政協委員的內心獨白。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