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的戰略重點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5周年,也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實施20周年。20年來,東北振興戰略取得了很大進展,東北三省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了7.4%。但同時我們應看到,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速與其他地區相比,存在著較明顯的差距,這也是目前東北振興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和挑戰。
以遼寧省為例。2002年,遼寧省GDP為5458億元,廣東省的GDP為1.36萬億元,后者為前者的2.3倍;2022年,廣東省GDP達到13萬億元,已是遼寧省2.9萬億元的4.5倍。最近筆者曾到地處中部地區的湖南省作了一次調研。湖南省經濟總量20年前在全國排第12位,現在是第9位。而遼寧省20年前在全國排第6位,現在是第16位。近幾年,西部地區GDP占全國的比重從2006年的17.1%,上升到2021年的21.1%,而同期東北地區的這一比重則從8.5%下降到5.0%。
如何看待東北振興在取得重要進展的同時,與其他地區的距離越拉越大這一現象?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視角來看。一是從世界范圍內看,凡是有老工業基地的地區,都面臨著長期艱巨的轉型過程,德國的魯爾地區、英國的曼徹斯特、法國的大洛林地區、美國的匹茲堡、底特律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或資源枯竭地區,大體上都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改造與轉型。二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面臨的任務要比西方國家更為繁重。前述的西方國家老工業基地大都面臨著產業轉型的單一任務,而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則面臨著雙重任務,不僅要完成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而且還要完成體制機制轉型的任務,而后者更為艱巨和復雜。三是從時間跨度看,東北振興盡管經歷了20年,有了許多階段性成果,但是仍然處于爬坡過坎的艱難時期,具體講就是:體制機制轉換的陣痛期,經濟結構調整的困難期,歷史包袱和遺留問題的消化期,人的思想觀念和社會風氣的變換期。
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面臨許多繁重任務,想要獲得其他區域同樣水平的發展,必須付出卓絕的努力。
持續深化改革,從根本上激發經濟內在活力。針對東北市場機制發展不完全,經濟缺乏內在活力的問題,根本措施是持續不斷地深化改革,包括深化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推動國有企業改革,使其成為具有競爭活力的經營主體,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真正理順政商關系,形成親商尊商的濃厚氛圍。通過教育科技體制改革,激活東北地區人才科技資源,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形成新質生產力。深化改革的目標,“是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樹立開放前沿意識,推進全方位對外開放。如何全方位開放?一要加快對內開放,盡快融入國內統一的社會主義大市場體系,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二要積極向北開放,搶抓俄羅斯向東向亞洲方向發展的機會,加強與俄羅斯在能源資源、貿易、投資、技術等方面的合作。三是以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為契機深化與日韓合作,鞏固和提升與日韓已經形成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四是加強“一帶一路”東北海陸大道建設,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以產業創新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打造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要抓住當前新技術革命重大機遇,充分發揮東北地區既有的產業優勢,加快傳統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賦能,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較為完善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生物和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東北地區發展的新動能。
實施“哈長沈大城市帶”牽動戰略,帶動東北經濟一體化發展。要借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地區的經驗,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聚集和輻射作用,帶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在歷史上曾是發達的城市,但近年來經濟地位和城市地位在下降。要充分認識這四個城市的戰略地位,通過統籌規劃,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通過深化改革全面對外開放,完善市場機制凝聚國內外要素資源,將其打造成為東北亞重要的國際性城市和貫穿歐亞大陸的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帶。特別是大連應當按照中央的要求,發揮好區位優勢,建設成為東北亞重要的航運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和區域性金融中心,為東北地區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作出應有的貢獻。
優化政治生態,營造良好的振興發展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把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上升到政治高度,要求進一步優化政治生態,這就抓住了營商環境建設的根本,各級黨委政府應當高度重視和貫徹執行,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服務意識和正確的政績觀,以東北全面振興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為工作目標,不斷轉變工作作風,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建立親清的政商關系,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使東北地區成為適宜企業發展、適于人才發揮作用的地區。
(作者夏德仁,系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政協原主席)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