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教育·資訊 教育·聲音 教育·實踐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長·導航

首頁>教育>教育·思想

講政治·提質量·促公平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三個關鍵問題

2023年10月11日 10:09  |  作者:全國政協委員 洪偉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全國政協委員 洪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全力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了統籌部署,這足以看出,教育在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的戰略地位和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發出了教育強國建設的總號令。

北京市東城區史家教育集團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中,重建教育“新生態”、重構教育“新優質”、重塑教育“新均衡”,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實踐。我們認為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特別是在推進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中,必須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握好如下三個關鍵問題。

領會好“講政治”這一主方向,重建教育“新生態”

教育有鮮明的政治屬性,這就要求我們從政治上看待、分析和處理教育問題。傳統育人觀念下,人們更多的是從個體發展、升學導向、分數至上的角度對待孩子的學業,追求個體利益的最大化,這更多的是一種“工具理性”的邏輯。過于強調教育的工具性使得教育的價值性被遮蔽。黨的二十大報告再一次重申,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因此,我們要深刻把握教育工作的政治屬性、宗旨方向、目標任務,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走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道路。

“講政治”意味著我們要站在國家立場、人民立場、黨的立場來看待教育的公平與質量問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政治保證。我們要進一步全面推進“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工作,把學校黨組織建成教書育人的堅強堡壘和促進改革發展的紅色引擎,確保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一是要構建自上而下的黨管全局的引力場。明確黨組織在“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等方面的領導職責。在此基礎上,要完善學校章程統領下的制度建設與機制創新,優化職能部門設置,以黨政合力激發辦學活力。二是要構建自下而上的黨建驅動發展的動力群。本著“改革發展出題,黨建引領破題”這一思路,要探索形成以黨建破解改革難題的有效機制,即以基層黨組織堅定的政治功能與確定性,破解、轉化改革發展過程中的不穩定因素與不確定性。以史家教育集團為例,我們成立史家教育集團黨委,優化職能部門設置,形成黨組織統一領導、黨政協調運行,確保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落地、落實,同時更進一步確保集團內各學校協同、優質、均衡的發展態勢。

把握好“提質量”這一主基調,重構教育“新優質”

教育是公平與質量的統一體。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奠基工程。在當前的教育綜合改革中,課程建設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致力于建設一個反映時代特征,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義務教育課程體系。在新發展階段,高質量課程建設要處理好如下幾個關系:

一是要處理好全學科與大思政的關系。縱向上,打通學段與校際壁壘,引導高校、中學、小學共建大中小思政一體化課程研究基地。橫向上,突破育人邊界,融通黨團隊政治育人鏈條,實現思政課、德育工作、少先隊活動、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

二是要處理好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關系。在課程設置中,要在開足開好國家課程的同時,準確把握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定位,發揮其對國家課程的有益的補充作用,不能用校本課程或者地方課程替代國家課程,實現課程全面育人、高質量育人。

三是要處理好課內與課后的關系。隨著“雙減”工作的推進,學校有必要在課程建設中對課后服務進行規范管理。課后服務要避免缺乏目標導向的“另起爐灶”,而要進行課后服務的課程化研發,實現課后服務與學校課程體系的深度整合,促進“教育邏輯”與“服務邏輯”的有機統一。

四是要處理好成果固化與輻射推廣的關系。學校要在課程理念、課程結構、課程圖譜、課程管理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形成來自實踐一線的優秀課程成果,并在區域甚至更大范圍內進行的交流與推廣,擴大優質教育的輻射范圍,畫好優質教育的同心圓。

落實好“促公平”這一主脈絡,重塑教育“新均衡”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內在要求。教育工作關乎個人成長,關乎民生福祉。因此,我們要把促進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環節,縮小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更好滿足群眾對“上好學”的需要。

一是以治理變革促教育公平。繼續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持續擴大。推進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以集團辦學突破各成員校之間的組織邊界,使政策、理念、資源、制度、標準等要素能夠在集團內部實現一體化與一致性,從而讓教育集團真正成為育人質量提升、發展動力增強的教育公平命運共同體。

二是以師資流動促教育公平。深化教師交流輪崗工作,要在人員交流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理念、資源、項目等各種教育要素的深度流動、充分融通,在輪崗交流中形成新的“增長點”,不斷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同時,要通過政策導向、評價激勵等措施進一步激發教師參與改革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教師參與改革的信念感、獲得感、參與感與認同感,讓教師從改革的被動執行者轉換為主動變革者。通過實踐我們看到教師在集團內各校交流輪崗過程中文化認同感、歸屬感等要高于行政區域內流動的教師。

三是以技術賦能促教育公平。當教育資源轉為數字化資源后,就具有了極強的可復制性和易傳播性。以數字化助力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教育系統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項戰略性舉措。我們要不斷探索構建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未來校園建設,全方位推動“互聯網+”形態下的教育變革,為教育的公平而有質量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動力。

(作者系北京市東城區史家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 

編輯:位林惠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亚洲一级影视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网 | 日韩一级在线视频一区 | 一本一本久久久精品综合不卡 | 碰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