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杭州第19屆亞運會>來“浙”里看亞運
【新時代新亞運·亞運“琪”遇】絲綢之路的“光”,點亮了杭州亞運的“燈”
人民政協網杭州9月26日電(記者 張佳琪 鮑蔓華 杜曉航 田福良 齊波)9月26日,在杭州亞運會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杭州亞組委環境保障部副部長孟祥勝介紹,杭州亞運會是首次實現全部場館“綠電”供應的亞運會。
“綠電”是什么?簡單來說是在生產過程中碳排放量為零或趨于零、對環境影響較低的電力,主要是太陽能和風能所發的電。孟祥勝表示,通過綠電交易,新疆、青海的光伏電和內蒙古的風電由特高壓電網輸送到浙江。“包括浙江省內的分布式光伏電和海上風電,綠電總成交電量達6.21億千瓦。”他補充道,“是絲綢之路的‘光’,點亮了杭州亞運的‘燈’。”
除了電更“綠”,本屆亞運會競賽場館在規劃建設過程中也追求最大限度的節能減碳。杭州亞組委場館建設部部長邱佩璜在現場給出一組數據:54個亞運競賽場館中,僅有12個為新建,其余均為改建或臨建,31個訓練場館全部在現有或已規劃的場館基礎上適當改造。“基本都為高校現有場館或‘十三五’規劃中已有的體育設施,避免了賽后場館空置或無人運營的情況。”
在施工方面,寧波亞帆中心將陸域爆破工程產生的76萬方石料用于海域防波堤建設,浙江省黃龍體育中心改造將建筑垃圾破碎并自動分類,以作為建筑原料。對建筑垃圾進行綠色處理,杭州做出了“新樣本”。
一滴水“過七關”,能夠保持常年不用換水,是杭州奧體中心游泳館水處理技術的“硬實力”。據了解,市政用水進入場館水循環系統的前兩步需經過毛發過濾器和硅藻土過濾器。像面粉一樣細的硅藻土過濾精度可以達到2微米以內,不但能過濾掉水中的雜質,常規消毒無法殺滅的寄生蟲也可以濾除。此后水流經過臭氧反應罐、尿素有機物分解罐等五個環節,才能“游”進賽場。邱佩璜介紹,這樣的系統24小時不間斷,保證了水質非常清澈。“這個技術是我們整個亞運建設過程中對新技術新材料使用的一個典范,目前來看效果非常好。” 他表示,“雖然新材料、新技術的前期投入較高,但我們有評估環節,把技術放進整個建筑的壽命周期來看,選出整體更節儉的方案。”
編輯:朱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