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杭州第19屆亞運會>亞運一點通
重回少年夢 “老槍”再出發(fā)
新華社杭州9月25日電題:重回少年夢 “老槍”再出發(fā)
新華社記者林德韌、王春燕、鄭夢雨
25日,杭州亞運會男子25米手槍速射決賽進入最后的緊張時刻,場館陷入了難熬的寂靜,現(xiàn)場燈光出現(xiàn)技術問題,裁判在緊急處理。
還剩最后一輪射擊的老將李越宏站在靶位,反反復復地摩挲著自己的槍,仿佛在跟一位知心好友傾訴心聲。
這將是決定冠軍歸屬的5發(fā)子彈。
等待的時間里,賽場上響起了觀眾的加油聲,李越宏屏住了呼吸。這感覺如此熟悉,正如13年前的廣州亞運會,當年,也是在這樣的歡呼助威聲中,21歲的他拿到了人生第一塊亞運金牌。
技術問題解決,全場注目。李越宏調整呼吸,想了一遍已經重復了無數(shù)次的動作。
“啪、啪、啪、啪、啪”,4秒之間穩(wěn)穩(wěn)移動、擊發(fā),5發(fā)子彈有3發(fā)落在9.7環(huán)以內。3中不高,但足以奪冠。
以33中的決賽成績,李越宏收獲了自己第二塊亞運會個人金牌。
又一次在祖國舉辦的亞運會上,李越宏站上了最高領獎臺。
1989年出生的李越宏,在目前這支“00后”擔綱主力的中國步手槍射擊隊當中,是不折不扣的“老槍”。他成名很早。在需要時間打磨的25米手槍速射項目上,他在20歲出頭的時候就嶄露頭角。在2010年,21歲的他不僅強勢問鼎廣州亞運會,而且拿到了兩站射擊世界杯分站賽的冠軍和射擊世錦賽的銅牌。
對于當時自己的狀態(tài),李越宏用“干凈”來形容。想法少,“對比賽其實沒什么概念”,他憑借敢打敢拼的朝氣成為那一年風頭最勁的手槍選手之一。
“天才少年”實至名歸。
然而,攀登到頂峰的路,大概率不會是平坦的。
25米手槍速射是一個相當“古老”的項目,1896年的首屆現(xiàn)代奧運會就設立了這個項目。在百年的跨度中,奧運會、世錦賽等大賽的獎牌絕大多數(shù)被歐美選手獲得。進入21世紀以后,德國的舒曼、古巴的普波、德國的雷茨、法國的基康普瓦等名將均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在2010年之前,中國隊從未獲得過該項目的奧運會獎牌。
對于這個項目,中國隊教練張建偉介紹道:“這個項目其實很難,一名選手要成長為優(yōu)秀選手,需要的時間更長。最后練出來了,運動員年齡也大了,什么都懂了,然而還要努力達到年輕選手思想上的‘凈’,所以很不容易。”
2012年,李越宏未能參加倫敦奧運會。2014年仁川亞運會上,李越宏和隊友們在團體賽上遺憾地輸給了東道主韓國隊,個人賽上也與獎牌失之交臂。
2016年,李越宏首次參加奧運會,在與雷茨和基康普瓦的較量中遺憾敗下陣來,得到一枚銅牌。當時李越宏表示:“這是我的第一次奧運會,我覺得奧運會就是奧運會,不同于其他比賽,奧運會真的很神奇。今天的冠、亞軍都是傳統(tǒng)射擊強隊選手,我們也一直希望通過努力獲得更好的成績。”
2021年,李越宏第二次參加奧運會,敗給了基康普瓦和普波,再度摘銅。
歷經十余年的磨礪,李越宏的成績在2023年迎來了又一個高峰。在8月舉行的射擊世錦賽上,他打出了40發(fā)39中的決賽成績,一舉打破決賽世界紀錄。這個項目的決賽是4秒連打5發(fā)為一組,環(huán)數(shù)在9.7環(huán)及以上才算命中;8組共40發(fā),只有一發(fā)落在9.7環(huán)之外,無限接近極限。在當天的亞運會該項目資格賽中,他又和兩名隊友一起打破了團體世界紀錄。
兩項世界紀錄在握,再加上兩枚新的亞運金牌。在2023年,李越宏的射擊成績簿再度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這是我們團隊所有人努力的結果,不管是世錦賽或者亞運會,包括以后的奧運會,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努力,每時每刻都在精進,要感謝團隊的所有人。”李越宏說。
十幾年過去,李越宏從一名小將變成了一桿“老槍”。身邊的隊友換了一批又一批,他的身體也因為長期的訓練增添了很多傷病。張建偉透露,現(xiàn)在李越宏的訓練量需要適當控制,在訓練前后也要做拉伸、理療等。“盡量保持,盡量注意自己,平時也加強一些訓練,然后配合體能教練,盡量去保持。”李越宏說。
從21歲到34歲,李越宏已經成為中國射擊隊步槍、手槍所有選手中年齡最大的那一個。他的隊友劉楊攀當日拿到了個人銀牌,巧合的是,劉楊攀今年剛好是21歲。
看到年輕隊友的出色表現(xiàn),李越宏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劉楊攀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射手,也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新秀,我覺得他甚至超過了當年的我,希望他以后會越來越好吧。”
對于李越宏來說,奧運會金牌是一直以來的目標。展望明年的奧運會,他說:“奧運會,我覺得每個人都想。只能是說你該去怎么做,然后盡量去做好自己該做的那部分。我也沒有辦法保證一定是怎么樣的,我只能說會盡全力。”
2023年接連不斷的好成績,宣告著那個曾經的“天才少年”再度找回了那種睥睨天下的氣勢。
金牌與初心,李越宏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編輯:朱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