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大力促進“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小企業能辦大事!要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數據顯示,我國已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企業9萬多家,12000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中,超六成深耕工業基礎領域,超九成是國內外知名大企業的配套供應商,在引領創新、支撐經濟穩步增長、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穩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前,受宏觀經濟及國際環境不確定等影響,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依然較多,影響和制約創新發展的一些突出問題還有待解決,如對民營經濟仍有偏見:資金短缺、出口受阻、內需拉動不足普遍存在;一些企業疫情后銷量和利潤雙下滑,創新“心動”難成“行動”,等等,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助力市場主體提信心、增活力、破難題,堅定不移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 持續優化發展環境
提信心重在優環境。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切實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去。落實“兩個給予”。大力宣傳黨中央大政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契機,推進“入企走訪連心”走深走實,解難題、辦實事,積極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保障合法權益。暢通中小企業維權渠道,平等保護各類所有制經濟產權。聚焦專精特新企業在專利、商標、品牌等申請獲權、轉移轉化、維權救濟等方面迫切需求,完善知識產權管理,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加快“知產”變“資產”。建立拖欠賬款清理與審計、督查、巡視等制度的常態化對接機制。營造公平環境。進一步清理和修訂違反公開透明市場規則的法律和政策規定,清理規范行政審批、許可、備案等政務服務事項的前置條件和審批標準,完善更具針對性的中小微企業政策體系,營造長期穩定預期。建設推廣招投標全流程電子化交易系統,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加大反壟斷力度,確保國企民企平等參與國家重大戰略、重點科研項目攻關。
二、 有效激發創新生機
創新是企業的靈魂。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著力在提升研發和成果轉化能力上下功夫。提升專業化水平。構建完善梯度培育體系,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在精細化上用力、在特色化上努力、在新穎化上發力。聚焦細分領域關鍵環節“揭榜掛帥”,完善科技成果確權評估、商業轉化、收益分享、風險分擔機制,發揮首臺(套)保險補償機制作用,激勵專精特新企業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打造獨門絕技和“撒手锏”。加快數字化轉型。大力實施“萬企上云”行動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行動,推動低成本、模塊化智能制造裝備和系統的推廣應用,加強5G網絡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推動專精特新企業“制造”向“智造”蝶變。促進融通化發展。布局建設一批重點面向專精特新企業的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支持產業鏈科技創新聯合體瞄準國際前沿領域,開展共性和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組織開展產業鏈跨界融通對接活動,推動專精特新企業面向大型企業開展精準配套,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協同創新“沿途下金蛋”。
三、 著力強化要素保障
良種還要沃土育。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促進要素資源向優質企業集聚。強化金融支持。探索建立專司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性銀行,鼓勵金融機構推出更多專精特新企業專屬金融產品,積極推廣應收賬款、知識產權等動產和權利質押融資業務。加大政府支持,推動相關社會資金擴大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擔保基金的規模并給予適當補貼。抓住北交所上市、區域性股權市場建設等機遇,加大專精特新企業上市培育,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強化人才支撐。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制定有針對性的人才引進配套舉措。改善職業教育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實施“工匠型”一線工人培養計劃。探索實行專精特新企業職稱申報舉薦制,提升企業引才留才能力。強化用能用地保障。將專精特新企業的重點項目用地,優先納入供地計劃。支持綠色低碳發展,開展公益性節能診斷服務,在能耗雙控中保障專精特新企業合理用能需求。
中小企業好,中國經濟才會好。進一步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專精特新企業補鏈、固鏈、強鏈獨特優勢作用,“中國制造”巨輪必將破浪前行、揚帆遠航。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江西省政協副主席)
編輯: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