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政協歷史
“老底子”煥發“新活力”
——江蘇太倉市政協創新文史工作見成效
近年來,為更加系統地保護好地方歷史記憶,江蘇太倉市政協連續兩屆接續推動《太倉“老底子”》系列叢書的編撰工作,先后編撰出版《太倉“老底子”》4輯20冊近500萬字。
7月19日,太倉市政協舉行了《太倉“老底子”》叢書發布會。“這是一部高規格、高質量、高水準、高品位的系列叢書,具有權威性、創新性、科學性、可讀性,值得閱讀、研究、品賞。”一經發布,這部全景式反映太倉人文歷史老底子的精品力作就收獲了廣大政協委員、市民讀者的喜愛與熱捧,也讓“老底子”煥發出“新生命”。
▲太倉老街景——新華街
久久為功 守正創新
著力打造文史精品
太倉自古人文薈萃、積淀深厚,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婁東文化。然而,隨著工業化、信息化的推進與發展,很多源自農業社會的“老底子”色彩在慢慢消退,傳統文化也在不斷淡化。
“老底子”是太倉及周邊地區的方言,泛指原有的基礎、底細以及持續了很長時間的事物、做法等。
“留住文化之根、守住歷史之脈,是我們共同的使命和責任。”市政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更好發掘保存城市過去的“老底子”,2017年底,經十四屆市政協主席邱震德提議和主席會議討論通過后,由分管副主席牽頭,文化文史委具體實施,組織對系統性傳承保護太倉傳統文化開展前期調研。
“前期我們通過單獨走訪、集體座談等形式,廣泛征求地方文化文史專家、學者以及市檔案、史志、文化等部門的意見建議,又赴多地開展走訪調研,最終決定以太倉‘老底子’為名,編輯出版具有太倉地方性特征的文化文史叢書。”市政協文化文史委主任李永川表示。
從書名開始,就體現了叢書的編輯是一次婁東文化的薪火傳遞,尤其注重其系統性、歷史性、嚴謹性。
自叢書啟動編輯至正式發布,歷時5年之久,兩屆政協接續發力,兩任政協主要領導一任接著一任干,始終把《太倉“老底子”》叢書編纂作為政協的重要工作來抓,精心策劃、久久為功,發動聘任了一批專家學者、文史愛好者投入叢書編撰整理出版工作中,著力打造文史精品。
至2022年底,《太倉“老底子”》叢書共出版了《太倉老街橋》《太倉老民居》《太倉老學堂》《太倉老家生》等4輯20個專題,近500萬字,涵蓋了太倉的風土人情、自然地理、逸聞趣事、精英賢達、人文遺址等。
▲1981年,太倉城內開通交通車輛,方便了進入縣城的旅客。(圖片選自《太倉“老底子”》叢書)
深挖特色 講好故事
留住歷史文化之根
翻開《太倉“老底子”》叢書中的《太倉老農具》一書,一張張老照片仿佛讓人回到了農耕時代,看到了老太倉人勞作生活的動人場景。
而這些農具的照片都是該書的作者王雪昌挨個去農戶家中搜集、拍攝的。“雖然都在太倉,但不同的鄉鎮之間使用的農具也有所區別,都需要一一去對比,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記錄下來。”王雪昌說。
王雪昌曾是太倉市政協常委、文史資料特約撰稿員,包括《太倉老農具》在內,共負責《太倉“老底子”》叢書3個專題的撰寫工作,“每一個專題基本上都要耗時一年左右的時間,收集大量的資料、走訪大量的人、再經過多人多次的打磨修改,從而確保錄入的每一個故事、每一段歷史、每一個畫面都能夠充分反映太倉特色,并兼具歷史性、嚴謹性和可讀性。”在王雪昌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兩臺電腦、6個硬盤,里面不僅儲存著王雪昌奔波于各地收集的珍貴素材,更承載著其對文史工作付出的心血與熱愛。
包括王雪昌在內,共有130多位專家學者、文史愛好者參與到《太倉“老底子”》叢書編撰過程中。
“(太倉市)政協在報紙上發布了征稿啟事,很多文史愛好者都紛紛投稿,還有兒子整理了父親的遺稿給我們發過來。”叢書執行編輯陸鐘其說,《太倉“老底子”》的編纂出版對于一些歷史記憶的挖掘是搶救性的,里面一個個雅俗共賞的故事,傳遞出歷史文化和人文思想的力量,不僅為太倉積聚了一份系統的、完整的歷史文化財富,也為世人認識、了解、宣傳、建設太倉提供翔實可靠的歷史依據和深厚豐富的人文史料。
發揮優勢 賦能發展
塑造城市文化品牌
《太倉“老底子”》叢書出版后,如何讓書中的鄉愁、記憶與力量,由500萬字的沉寂書海,走到老百姓特別是年輕人的心窩里?
今年以來,太倉市政協創新開展以“尋太倉‘老底子’畫最大同心圓”為主題的活化利用和宣傳推廣活動,出臺了實施意見,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太倉老習俗評彈演出、老手藝網絡直播、“從‘老底子’看‘今朝’”調研尋訪、手語“老底子”沙龍等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參與度高的文化展示展演、互動交流、參觀體驗、宣傳推廣、協商議事等活動,有效擴大了傳統文化在社會各界的影響力,促進了《太倉“老底子”》文化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
太倉市政協主席趙建初表示:針對不同人群,我們也推動不同部門采取不同方式,力爭讓太倉“老底子”文化被更多人了解到、看到。面向廣大市民,市圖書館、博物館推出了專題書展和“光陰故事·太倉‘老底子’”展覽;面向特殊群體,市殘聯推出了“手語老底子”;面向青少年,市教育局將以“老底子·老學堂”作為開學第一課,開展“愛家鄉·愛學校”教育。
近日,位于太倉市沙溪鎮新北街北弄口的“時光穿梭巷”正式亮相,灶頭畫、復古海報、老式掛歷、沙溪老照片等復刻著太倉人點點滴滴生活記憶的街景吸引了市民和游客駐足觀賞拍照;在城廂鎮永豐村獨溇小海水杉林下,一襲旗袍、一把琵琶,素指輕撥、淺唱低吟,青年評彈演員以一曲評彈講述太倉“老底子”的故事,讓市民在自然中感受文脈肌理、體悟太倉氣質……
全方位、多維度的宣傳,也讓太倉“老底子”圈粉無數。一名太倉籍揚州大學歷史系學生還特意聯系上市政協,希望未來能夠參與到太倉的文史工作中。
近年來,太倉市政協緊密結合自身專長,不斷放大政協文史工作“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社會功能,貢獻了大量“親歷、親見、親聞”的文史資料研究成果,建設了文史館、書畫室、委員書屋等一批文化陣地,聚焦“文化太倉”建設,深入調查研究、協商建言、凝聚共識,為太倉文化事業創新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太倉“老底子”》叢書,正是太倉政協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一個縮影。
“接下來,太倉市政協還將不斷發揮政協優勢,堅持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通過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為城市形象宣傳、項目人才招引、文旅產業塑造、城市能級提升等提供強大助力,為太倉在新一輪區域競爭中脫穎而出貢獻政協力量。”趙建初表示。
編輯: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