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文旅市場的潛力和活力有待進一步釋放
牟婷婷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文旅產業融合對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具有重要意義。如今,文旅市場供需兩旺,文旅消費強勁復蘇,國內旅游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同比大幅增長。2023年端午節假期,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綜合測算,全國國內旅游出游1.06億人次,同比增長32.3%;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73.10億元,同比增長44.5%。文旅行業的強勢復蘇和文旅消費的大幅增長,反映出我國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但也暴露出若干問題。
首先,文旅產品缺乏原創內容,同質化嚴重。文旅目的地及其輻射的地帶缺乏獨特的文化特色和產業支撐,通過“復制+粘貼”的辦法發展,使得旅游產品沒有特色,同質化嚴重。核心競爭力不足,產品噱頭有余“后勁”不足。其中存在大量旅游目的地宣傳僅憑“打卡”“出片”等“濾鏡”,過度同質化的玩法讓新奇體驗越來越少,拉低了復游率,最后陷入價格戰怪圈。
其次,文旅內容缺乏創新,沉浸式體驗不足。隨著消費新生代的崛起和信息技術突飛猛進,消費者對文旅的要求從觀看者的角度轉向沉浸式體驗的視角,虛擬現實AR/VR技術和數字全息影像等技術的運用,使得沉浸式體驗成為文旅創新的重要方向,但互聯網和數字化在文旅產業領域的覆蓋廣度和深度不足使得文旅產品的供給品質滯后于消費者的需求。
第三,文旅市場支撐保障工作不足,旅游市場亂象依然存在。文旅產業的繁榮和規范與否,是對各地營商環境、公共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全面檢閱,對各地文化和管理軟實力的充分展示。一些地方對旅游環境的理解停留在景區硬件建設方面,忽略景區管理和運營維護,迎接游客時的系統性支撐保障工作也不到位。
文旅消費作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為促進文旅消費的高質量發展,應統籌兼顧、多措并舉。
把握消費新動向,創新和豐富旅游產品新體系。堅持引領文化新消費,探索文化消費新場景、新模式,挖掘跨界、多元、新興的文化新業態。以數字創意引領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利用前沿數字化技術推動業態創新,重構多樣化的旅游場景體驗,從“食、住、行、游、購、娛”等多方面全方位豐富全場景的旅游智慧空間。增強消費者的旅游體驗,引導供給端和需求端的良性互動,刺激消費潛力,切實提高文旅消費的質量。
延伸文旅產業鏈條,提升高質量供給能力。立足挖掘旅游目的地的獨特文化價值,聚焦全局,積極調動目的地范圍內促進文旅消費的要素,依靠“文化+”“旅游+”多產業融合發展開發新業態,打造特色文旅品牌,融合優質文化資源,以品牌促發展,做到“宜融則融、能融盡融”。提升旅游目的地智慧化水平,整合各類資源,構筑數字文旅產業鏈,實現前端旅游項目開發、中端電子商務管理、后端全媒體營銷相結合,進一步拓寬文旅市場。
聯動公共服務,構建文旅消費的支持保障體系。淄博的“出圈”告訴我們,一個城市各部門的聯動護航是守住“煙火氣”的重要環節,要從社會治安、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旅游體驗等方面全方位發力為文旅保駕護航。要不斷優化文旅消費環境,為游客提供安全、舒適、便捷、全面的旅游服務,才能不斷推動文旅消費復蘇。文化旅游的高質量發展要高度關注到環境營造和服務水平的重要性。
以文旅消費都市圈為龍頭,帶動區域消費升級。嚴格評估經濟基礎、創新能力、城市功能等客觀條件,深度挖掘當地文旅資源,提升城市形象,豐富獨特的旅游產品供給與城市業態。與示范城市周邊地區或相近的示范城市加強聯動,強化交通與物流的集散體系,形成區域專業化分工,強化集聚,擴大輻射力,做強區域品牌,助力構筑區域特色化旅游消費圈。
旅游越來越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消費需求仍有很大潛力。緊跟旅游需求新趨勢打造旅游產品新供給,推出更多優質產品和服務,將不斷增強人們出游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文旅市場的潛力和活力也將進一步釋放。
(作者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副教授)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7月06日 第 03 版)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