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會會議>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二次會議>會議新聞
為高質量發展騰出更多空間
“赤水河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的指導協調下,云貴川三省建立了赤水河流域跨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從2018年起到2020年,赤水河沿線三個省市每年按一定比例投入2億元保護治理資金,經考核后補償給上游地區用于赤水河流域的保護治理。”26日,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常委、云南省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張寬壽向大家介紹了赤水河流域保護治理情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成為委員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蘊含著巨大發展機遇和潛力。赤水河流域的生態保護案例,探索了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路徑,也成為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實踐之一,這樣的經驗能不能復制與推廣?
“要建立正確的利益導向機制,從國家層面建立健全并有效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張寬壽建議,要建立基于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保障機制,實現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化。
除了長江上游這一汪碧水,在祖國北方遼闊的疆土上,一座綿延萬里的“綠色長城”也正不斷延伸和擴展,守護國土生態安全,綻放綠色發展希望,這就是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地區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
“‘三北’防護林構筑了我國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的綠色長城,但植樹造林是一項綜合生態工程,會對氣候系統和水循環系統產生復雜影響,需要更綜合、更全面地理解和認知其生態效應。”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樸世龍院士帶領團隊聚焦我國綠色長城——“三北”防護林,歷時多年。開展了大尺度的配對采樣調查研究,他深知,仍需進一步加強對“三北”防護林相關生態領域的基礎研究,探索植樹造林對區域水循環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影響以及氣候反饋,并通過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監測平臺,提升“三北”防護林生態安全屏障的風險預警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在熱烈的討論中,記者了解到,新時代十年來,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和重大突破。目前,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和清潔發電體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設備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
全國政協常委、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王紅玲坦言成績的取得非常不容易,建議要進一步科學把握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要完善支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項目及產業的法律、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完善碳排放相關標準規則以及監測評估核算方法體系。”王紅玲提出,要聚焦重點行業、區域、領域,開展減污降碳協同控制和管理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與示范應用。開展排污權交易、推進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激勵企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6月28日 第 03 版)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