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奮進新征程
政協奮進新征程·北京篇丨海淀區政協:架起聯系群眾的“連心橋”
“3月份種植的花生長勢很好,枝繁葉茂!”大屏幕上,西部某農場職工李云成正躬下身,連根拔起一株花生。屏幕這一邊,北京市海淀區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雨專注地盯著畫面。在北京市海淀區石油共生大院政協委員工作站,張雨通過這場實時連線,為大家講述了工作站的助農故事。
近年來,海淀區政協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中央政協工作會議精神,立足專門協商機構性質定位,按照“不建機構建機制”的思路,把委員工作站建設作為建立和完善委員聯系群眾工作機制的實際舉措和主要抓手,切實打通政協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為新時代政協履職為民作出了積極探索。
依托29個地區政協委員活動小組建立“片區型”“區域型”和“社區型”工作站,在重點園區和產業樓宇打造“園區型”“樓宇型”工作站,依托委員個人及領域特色建立“專業型”工作站,立足界別屬性建立“界別型”工作站,與市政協委員聯合組建“聯動型”工作站……緊扣工作站“新”的特點和委員“專”的優勢,海淀區政協提出了“穩妥推進、分類實施、資源整合、務求實效”的十六字工作方針。“在建站過程中,我們不搞‘撒網式’布局和‘清一色’標準,做到先試點、再拓展、后鋪開,成熟一個、建立一個,確保工作站持續運轉、取得實效。”據海淀區政協有關方面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海淀區政協共建立各類型委員工作站35個。
委員工作站建成了,如何高效運轉?海淀區政協牢牢把握委員工作站的職責特點,確立了“政協黨組聯系指導+業務委室協調推進+街鎮黨(工)委組織保障+站長、聯絡員執行落實”的“四位一體”工作格局,配套出臺工作站管理辦法和基本工作制度。結合8種基礎建站模式,對建立的35家委員工作站,逐一制定實施細則,形成制度匯編,推動委員工作站建設規范化、制度化。
正如張雨在工作站發生的助農故事,各工作站結合自身定位,都開展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活動。比如設立“小講堂”宣講“大政策”。把委員專長與群眾需求結合起來,為區域內的企業群眾開展公益宣講活動。針對企業關注度較高的普惠性政策,邀請職能部門領導現場答疑解惑。聚焦群眾關心的中考招生、基礎教育改革、“雙減”政策等問題,組織教育界委員深入解讀。貼近群眾生活需求,邀請經濟界的委員為轄區群眾解讀金融政策,有效防范金融風險。
帶動“微協商”賦能“精治理”。以委員工作站為平臺,扎實推進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形成“群眾出題、政協選題、委員解題”的協商模式。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組織委員參與接訴即辦、垃圾分類、物業管理、養老綜合服務、集中充電設施建設、共享單車管理、破解城市更新難題、街道城市發展規劃等基層協商,把專門協商機構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城市治理效能。
積極順應信息化的趨勢,通過設立委員郵箱、召開視頻會議,依托政協移動互聯平臺(掌上政協App)、全國政協“假如我是委員”小程序等信息化手段,搭建“云平臺”拓寬“新渠道”,推動委員與群眾開展網絡溝通和線上交流,使委員工作站成為社情民意信息的重要來源。
與此同時,以委員工作站建立為契機,海淀區政協還依托街鎮舉辦政情通報會,引導地區委員知情明政,增強委員聯系群眾的工作能力,努力讓群眾更為經常、更加真實地聽到政協“聲音”,看到政協“身影”,感受政協“作為”。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6月02日 第 02 版)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