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十四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闡釋和宣傳教育>會議新聞
【全國政協“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闡釋和宣傳教育”雙周協商座談會現場報道】
要“各美其美” 更要“美美與共”記者 呂巍
5月26日上午,十四屆全國政協第四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在全國政協機關召開,全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圍繞“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闡釋和宣傳教育”深入交流。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阿來看來,自有人類文明以來,任何文化、任何民族,從起源形成到發展壯大,都是一個由點到面、由小到大,不斷演化進步的發展過程。在這樣一個動態過程中,血緣中不斷雜入新基因,文化上不斷吸收新成分,不斷融鑄、不斷豐富,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生命活力。
“和那些沒有共同歷史、共同文化,僅有自然演進歷史的國家相比,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走向上具有統一的、連續的歷史大趨勢,具備構建國家認同的優勢和土壤?!比珖f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冠梓表示。
張冠梓提出,應以大歷史觀為指導,考察和闡釋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歷程,將其提煉為中國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整體形象,梳理好“共同體”的國內、國際敘事。
國家民委自2021年10月開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編撰工程,圍繞有關重要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民族關系深入研討論證,想要達到的正是這樣的效果和目的。
“我們力求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講清楚‘四個共同’,講透徹‘大一統’,講明白‘多元一體’,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規律,勾勒中華民族交融演進的宏觀圖景。”國家民委副主任邊巴扎西如是說。
阿來發現,目前在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壯大的歷史闡釋中,學術界、文藝界在“各美其美”即各民族文化多樣性上,下功夫多、成果多;在闡釋“美美與共”的中華民族的國家建構上,在各民族間如何彼此融匯、相互發生積極影響方面,還需下更大力量。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應避免把中華民族史寫成中國各民族史或中國少數民族史。要讓大家明白,同某個具體民族身份相比,中華民族的身份更具根本性、全局性、共同性、穩定性。”張冠梓補充道。
如何建立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怎樣進一步從理論源頭上下功夫,闡釋和宣傳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案例?
阿來建議有關部門基于中國國情,提倡中華民族文化問題研究與表現的新視點與新方法,以開放務實的態度,鼓勵探索與創新,并培養建立一支具有國家意識、富有創造力的學術與文藝隊伍。張冠梓提出深入挖掘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內涵,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系統地采集、梳理、研究、呈現關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獻,并由國家主持編纂有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材。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任楊共樂則提出建立全國性的有系統規劃的學科建設平臺,設定明確的學科研究導向,培養出“為時代畫像”“為民族立傳”的拔尖人才。
“大家談及的問題涉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重大基礎理論研究,非常重要。國家民委會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和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為骨干力量,進一步統籌學術研究資源,以增進共同性為方向,重點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重點揭示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內在關系,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學理支撐?!边叞驮鞅硎?。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