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第二時間
第二時間丨培育世界一流博物館,如何堅持中國特色?
“要培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講好中國歷史、當下和未來的故事。”在5月16日全國政協召開的“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專題協商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再次對更好發揮博物館文化陣地作用建言。
“博物館熱”為何持續升溫?博物館如何做到“世界一流”?又該如何堅持中國特色?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馬蕭林等政協委員進行了解讀。
“博物館熱”為何持續升溫?
“博物館頻頻出圈,日益走入大眾生活,這說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了強大的活力。”馬蕭林認為,“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的原因,一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各地博物館建設方興未艾,成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路徑;二是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等多方面因素推動了人們文化藝術精神需求的上漲;三是因為博物館自身的文化資源優勢,參觀博物館就是一個文化歷史和專業知識學習積累的過程,可以潛移默化地促進自身素養的提升。
同時,在馬蕭林看來,“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與各大博物館的積極創新也有很大關系。
“在博物館類型和內容不斷創新的同時,博物館展覽的內容品類和呈現形式也更為豐富多元,尤其是新的科技手段的加入,讓沉浸式體驗吸引了眾多年輕觀眾‘打卡’。”馬蕭林表示,傳統文化通過精心“打扮”,變得愈發生動可愛,也讓人們在“古今對話”中,更深入地了解文物的歷史背景和當代價值。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這恰恰說明了博物館獨特的魅力價值,博物館中的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北京市政協委員,市工商聯副主席李志起感慨道。
“優秀的博物館,勝在定位!”
“一座優秀的博物館,不在于面積大小,也不在于設備高端與否,主要在于其內涵。要把內涵挖掘好展示好,有特色、有底蘊,才能讓大家愿意來參觀,所以優秀的博物館勝在定位。”馬蕭林表示。
如何定位?在馬蕭林看來,就是要深耕館藏文化、深挖地域特色、堅持中國特色。
“一座城市就是一座大的博物館。”李志起表示,通過挖掘歷史文化遺存,能讓文物背后的故事走向大眾,讓文化遺產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
提及“特色”二字,十三屆北京市朝陽區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復興研究院研究員陳步一表示,目前,非國有博物館已成為博物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有博物館呈相輔相成態勢,非國有博物館因其“小而精”的特點,正煥發出澎湃生機。
陳步一認為,應重視打造“小切口”的特色博物館,構建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系,更好激發社會公眾持續參觀體驗的熱情。
做到世界一流,需拓展國際視野
“博物館作為開展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與互鑒的重要平臺,不僅要重視本國優秀文化遺存的保護展示和宣傳,同時也要重視和尊重來自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遺存的保護。”李志起進一步建議,博物館建設在滿足人們日常生活文化需要的同時,也應朝著國際化、生態化的方向聚焦,構建以中華文明為底蘊、兼收并蓄的文化態度的全球化博物館。
“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博物館文化品牌,推出多樣化對外展示交流產品。”馬蕭林說。
馬蕭林進一步建議,第一,要培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帶動文化對外傳播能力建設,積極融入國家大外宣格局;其次,要加強對不同區域、不同群體受眾的了解和認識,推出易于形成和聲共鳴、引發共情的展覽;第三,依托國家重點博物館,著力培育高素質的自主策展和外宣團隊,推出高質量的文物外展,講好中國歷史、當下和未來的故事。(本報融媒體記者 周佳佳 李京 易欣)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5月19日 第 03 版)
編輯:李敏杰